中小學生應該如何進行科學鍛煉?一線教師來支招
央廣網北京11月12日消息(記者 郭彥偉)近日,教育部聯合公安部、國家消防救援局開展中小學生校外培訓“安全守護”專項行動。針對舞蹈、體育等以身體訓練為主、較易出現傷害風險的培訓活動,做出校外培訓安全提醒“五不要”,包括不要過早對孩子進行過強柔韌訓練、不要做過高難度系數的訓練等。前不久,針對一些地方中小學生“課間10分鐘被約束”問題,教育部有關負責同志表示,教育部將進一步督促地方和學校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規定,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決糾正以“確保學生安全”為由而簡單限制學生必要的課間休息和活動的做法。中小學生是青少年的主體,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學生的健康教育,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那么,中小學生應該如何進行科學鍛煉?在鍛煉的過程中有何注意事項?記者采訪了多位一線教師。
全面鍛煉與重點鍛煉相結合
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北仙泉小學體育教師馮鑫莉表示,課間是學生消除學習疲勞、活躍身心的時間,在北仙泉小學,學生的校園課間鍛煉主要包括廣播體操、眼保健操、跳繩、踢毽子等。“踢毽子和跳繩的同學分別在一樓小操場的兩邊活動,大家可以單獨玩,也可以合作玩,或者進行比賽。”
“全面鍛煉身體,對于促進學生身體的生長發育十分必要。”馮鑫莉稱,全面鍛煉就是通過鍛煉身體,使身體各器官和系統的機能水平得到全面發展。“有的學生可能速度較慢,那么就可以著重選擇發展腿部力量、提高奔跑能力的動作項目反復鍛煉,同時配合廣播體操,發展上肢力量。”
做好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
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城內第二小學校體育教師常露露告訴記者,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對于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提高活動的質量至關重要。“簡單說,準備活動就是使人體由平靜狀態逐漸過渡到運動狀態。隨著天氣漸冷,更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使身體發熱,使僵硬的肌肉和關節活動開,避免損傷。”
另外,在結束運動時,還要做好整理活動。“使身體由緊張狀態逐漸過渡到安靜狀態,這樣有助于消除身體運動帶來的疲勞。”常露露說。
從自身實際條件出發
山西省長治市超越中等職業學校舞蹈教師趙云云表示,舞蹈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是陶冶青少年情操的重要手段。她建議學生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條件出發,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學習鍛煉。“動作要由易到難,注意打好基礎,鍛煉時間要適當,切忌過量,以免過度疲勞。”
趙云云坦言,為更好地發揮形體舞蹈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教師應注意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舞蹈訓練水平。同時,她指出開展藝術交流的重要性,“通過藝術交流,給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和交流學習的平臺”。
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身體鍛煉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增強體質是一個較長的運動過程,如果急于求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剛剛形成的運動性條件反射就會逐漸消退,難以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體育鍛煉必須持之以恒。”馮鑫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