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耳語 陳先發長詩新作《了忽焉》分享會舉辦
中新網北京1月29日電(記者 高凱)陳先發長詩新作《了忽焉》分享會日前在SKP書店舉辦,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著名詩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歐陽江河,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敬文東,以及長詩作者、安徽省文聯主席陳先發等出席活動,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擔任學術主持。
本次活動由《十月》雜志社主辦,是十月SKP會客廳系列活動之一。各位嘉賓以陳先發長詩新作《了忽焉》為樣本,共同探討了詩歌、歷史、語言等詩學議題。
《了忽焉》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詩人陳先發的最新長詩力作,首發于《十月》雜志2024年第1期。李敬澤當日表示,東漢人與現代人存在不同的生死觀和時間觀,東漢人生死相通,時間無限延伸。漢磚的書寫將文字放置進了無盡時間之中,《了乎焉》是對千年前聲音的回應式寫作,是兩種不同聲音的碰撞。
歐陽江河從決定問題和匹配問題兩方面發表了對于《了乎焉》的理解。他指出,陳先發在詩歌“江南”擁有廣泛的影響力,而詩人的讀者,某種意義上也在反過來哺育、決定、影射詩人,對詩人的寫作形成互文性影響。
敬文東認為,根源于西方的現代詩強調闡釋或者表達經驗,逃避情感表達。而《了乎焉》可以被視為獨白和傾訴,它的寫作,回歸了中國傳統漢語的“心”。
長詩作者陳先發表示,曹操宗族墓的墓磚帶給了他寫作長詩《了乎焉》的想法。他認為墓磚的文字蘊含著古人的體溫和心跳,面對歷史的物化(墓磚),自己作為詩人需要展示出對歷史的想象力,復活歷史現場;博物館中的墓磚和我們時代的現實共同構成了“混合現實”,自己試圖呈現現實感受與歷史物化間的對話關系。
楊慶祥認為,精神上的呼應和對話成就了《了乎焉》,語言、歷史和生命在其中發生互動、互文和互相創造,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詩歌發生學。(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