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教育等事業的發展,我國人才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創新型人才培育進入快車道。據《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0)》統計,我國R&D(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的博士占比明顯提升,2019年我國R&D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已達63.6%,相較于2015年提升了13.1%,更多接受過優質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領域大展拳腳。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關鍵在教育。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與創新指數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教育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往往擁有更多的創新人才、創新企業和創新項目。這也啟示我們,公共服務應堅持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扭住創新涵育這個關鍵點,構建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才創新體系,推動更多創新人才競相涌現。
培養創新人才,須持續推進教育、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使服務主體更多元、服務內容更豐富、服務供需更平衡。一方面,在公共教育服務領域,針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所提出的人才培養需求,持續優化服務供給,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創新改革考核機制,暢通青年人才成長通道,搭建相關溝通與交流平臺,營造鼓勵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例如,上海圖書館推出“創新空間”等公共區域,通過舉辦文化宣講等方式涵養民眾創新意識,激發公眾對科技創新的興趣,營造全社會積極創新、尊重創新、勇于創新的氛圍。目前在高校,跨學科培養乃至面向社會培養公眾科學興趣、科學素養的課程和講座也越來越多,這種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成為打基礎、造氛圍、選苗子的有益舉措。
培養創新人才,須重視公共服務的普惠化,讓更多勞動者頭腦有新知識、手中有硬技能。不斷推進公共服務精準化,讓公共教育服務更好滿足人們對精細化、個性化、探究性的教育需求,使更多勞動者擁有能夠創新的專長技術。通過發展素質教育、完善職業教育機制、促進科技助學模式等,充分踐行因材施教理念,讓每個勞動者都能擁有適合自己的技能“長板”,打好專長牌,走好差異路,使自己的才能在專業競跑中得到充分挖掘和施展。特別是很多高校面向企業、社會派出由教師牽頭、學生參與的實習教研隊伍,直接走進車間、地頭,用現實問題倒逼教學改革,讓廣大師生最大程度參與生產實踐,對促進創新人才培養大有裨益。
培養創新人才,須不斷健全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一方面,要關心創新型勞動者的急難愁盼,設身處地地為他們安心生活、事業發展創造更好條件,降低他們的創新成本,增強他們甘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的定力和底氣。對于新興領域的創新型人才,可適當加大對其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補助力度,激發其投身創新事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應營造開放人才環境,促進創新型人才、創新型勞動者在全國各地區之間順暢流動。例如,浙江省海鹽縣通過建立“一張清單”和“一套標準”,推動公共資源持續優化配置,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服務便捷性不斷提高,讓創新型人才心無旁騖投身創新創業大潮。
人力資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石。抓住人才關鍵、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就可以用創新人才培養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推動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公共服務日趨普惠化、精準化、均等化,助力培育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的勞動者,建立更加開放、科學、友好的人才發展環境,讓更多創新人才在新賽道上盡情奔跑,在廣闊的新天地建功立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澎湃動能。
(分別系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科研助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