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通過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實現人的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欣賞能力日益提高,文化消費需求升級,要求文化產業向更高質量發展,而創新及與新技術融合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數字技術應用更為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文化產業大省、經濟強省,面臨著新型文化業態發展機遇和現有文化產業升級挑戰,有必要也有條件抓住數字時代機遇,發揮廣東數字技術研發和經濟優勢,落實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利用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推動現有文化資源數字化開發利用,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生產、營銷和消費,驅動文化和旅游業態創新,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建設數字文化產業強省,多措并舉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發展數字音樂產業。5G、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應用,為數字音樂領域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廣東曾是傳統唱片工業時代我國流行音樂的主要陣地,擁有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但目前發展數字音樂面臨著人才短缺、缺乏差異化優勢等問題。需要實施激勵措施和獎勵計劃,鼓勵系統研究粵語音樂文化的內在價值,開發粵語音樂特色資源,突出音樂內容創作的地域特色優勢。發揮數字音樂產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挖掘自身品牌優勢,推動產業鏈各環節深度融合,鏈上其他企業也應積極參與,通過資源共享與協同合作實現產能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同時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數字音樂產業合作機制,實施跨區域數字音樂產業人才交流計劃,發揮港澳地區大量優秀音樂從業者、成熟的線下產業消費基礎及與國際接軌的優勢,利用大灣區的國際影響力加強對國際音樂市場參與度,促進華語音樂的國際傳播,推動數字音樂對外貿易。利用粵港澳的地緣優勢和政策紅利加強合作,在數字音樂市場行為中相互支持和聯動。與港澳音樂企業合作,探索將高質量的粵語音樂作品,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創建虛擬音樂演出場景,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創造數字音樂沉浸式交互的虛擬現實空間消費新模式。將數字音樂產業與區域內的旅游、演出、影視、游戲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開發相關的文化IP如音樂節、品牌演出等,挖掘更豐富的“音樂+”模式。
發展動漫產業。廣東作為我國動漫產業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產業優勢,但存在動漫受眾定位較為單一、產業生產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數字技術與動漫產業融合發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動漫產品生產方式,提高制作效率和質量;應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進一步提升消費體驗。針對受眾定位單一的問題,需要突破動漫受眾定位低齡化的觀念,開發適合多年齡段的動漫產品,增加動漫多元化主題,提升動漫作品的文化內涵以及思想性、觀賞性。扶持動漫主題商城、動漫線下主題展會發展,推廣“動漫+文旅”“景區+動漫快閃”“動漫角色主題巡演”等,吸引更多動漫愛好者前來消費,提高動漫IP知名度。
發展數字文化展會。廣東是文化展會大省,文博會、藝博會等知名展會對于整合文化產品營銷、促進文化產品交易、文化產業信息交流、技術推廣、品牌塑造、產業合作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數字技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也推動文化展會的創新發展。需要發展數字展會作為實體展會的補充,進一步擴大文化展會的影響,增強、延伸文化展會的功能。尤其是對于新興文化業態,通過數字展會進行宣傳和營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
促進區域數字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是文化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是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要建立技術支持和人才培訓與交流的對口合作機制,對粵東粵西粵北數字技術應用和數字文化產業創意生產、經營管理與策劃營銷人才進行培訓和定向培養,促進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數字文化業態,以數字技術創新性地表達和呈現傳統文化資源內容,建設數字化文化消費、數字文旅沉浸式體驗新場景,強化智慧旅游場景應用,發展數字營銷方式,拓寬地方特色文化內容的數字分發渠道。
完善多層次數字文化金融服務體系。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要完善對中小數字文化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拓展其融資渠道;扶持版權市場發展;以市場主導方式設立各類數字文化產業基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數字文化產業投資;發揮文化金融服務機構的中介作用,促成具有發展前景的數字文化項目實現融資。
加強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發展數字文化產業,人才是關鍵。需要將數字技術應用和數字文化產業相關知識融入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將數字技術應用內容融入大學人文社科類專業課程體系,同時增加數字技術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對文化企業在職人員進行數字技術應用培訓,通過政校企合作,理論與實際應用結合,培養高素質的數字文化產業應用型人才。
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文化旅游與地理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