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650米的雪域高原,一批又一批來自北京的援藏干部人才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實干詮釋擔當,以首善標準踐行援藏使命,在黨建引領、項目建設、民生改善、文化交融等領域深耕細作,為拉薩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走進拉薩北京援藏指揮部,“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用奉獻書寫忠誠,用實干彰顯擔當”“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想”等標語格外醒目。自2022年進藏開展工作以來,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團隊牢記“國之大者”,以黨建為統領,將思想政治建設貫穿援藏工作全過程。從搭建“五部一辦”組織架構、成立11個臨時黨支部,到每半年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工作;從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開展主題教育,到編纂《北京援藏志》、舉辦“祖國扎西德勒”文藝匯演,一系列舉措讓黨旗在援藏一線高高飄揚。
拉薩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北京援藏指揮部黨委書記、指揮王明哲告訴記者:“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團隊于2022年7月進藏。自開展援藏工作以來,我們圍繞完善基礎設施、智力支援、產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教育資源六大領域,同當地干部群眾一起為拉薩高質量發展作貢獻。三年來,累計協調落實援藏資金11.6億元,實施各類援藏項目73個。在民生援藏方面,我們堅持援藏資金和項目80%以上投入到民生和基層。比如,城關區黨群服務V站的建設,為社區居民群眾提供了優質的基層服務;城關區第十小學和堆龍德慶區幼兒園的改造,有效提升了當地基礎教育水平;北京路上的‘連心橋’,方便了群眾出行;當雄縣自來水廠的建設,徹底解決了縣城1萬多群眾吃水難問題。”
在城關區白定村黨群服務V站,記者看到站內干凈整潔,各類免費便民設施一應俱全,圖書角、熱水器、母嬰室、公用洗手間、打印機等設施應有盡有。該站共提供18項便民服務,成為環衛工人、居民群眾的“歇腳地”和“能量補給站”。
環衛工人次旦旺姆深有感觸地說:“在這里,不僅能隨時喝上熱水,孩子的學習資料也能免費打印。特別是刮風下雨時,這里就成了溫暖的避風港。”
自2023年起,北京援藏項目投入1000余萬元專項資金,與城關區攜手推進黨群服務陣地升級,累計完成66個黨群服務V站改造建設。其中,9個站點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智能服務、6個3D打印V站更以創新形態嵌入社區。如今,這些星羅棋布的黨群服務V站,正逐步化身為群眾“家門口的暖心服務站”。
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城關區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區長李崢告訴記者:“建設黨群服務V站,形成‘15分鐘黨群服務圈’是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必經之路,也是援藏工作的創新嘗試。我們把黨群服務V站定義為一個流動的小家,它是勞動者的家,是居民的家,更是我們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一刻鐘就可以到達的黨群之家。”
“在產業援藏方面,我們投資建成了城關凈土乳業,在讓當地群眾吃上優質放心本地奶的同時,帶動周邊群眾就業。投資上億元扶持尼木縣設施農業發展,建設近百座現代農業大棚,成功將北京的櫻桃、草莓引種到尼木縣,不僅推動了當地種植業的轉型升級,而且充實了當地群眾的菜籃子,帶動大家增收致富。此外,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招商引資工作,主動對接北京企業,充分利用國資國企資源,積極推進北汽集團、首旅集團在拉薩拓展業務;協調王府井百貨、同仁堂藥業等企業門店入駐拉薩,一批北京龍頭企業成功到拉薩投資興業。”王明哲說。
來到尼木縣吞彌現代農業產業園,溫室大棚內的櫻桃碩果累累,在北京技術人員的助力下,尼木縣高原特色農業煥發蓬勃生機。2023年5月,順義與尼木以互訪為契機,打破傳統幫扶模式,搭建跨區域合作平臺;龍灣屯鎮將先進種植技術引入高原,經本土化改良,實現草莓、櫻桃規模化種植,填補多項技術空白。(下轉第四版)
三年間,龍灣屯鎮、尼木縣兩地保持高頻互訪,龍灣屯鎮專家實地指導21批次96人次,推動兩地科學技術深度融合。通過“理論+實操”培訓,培養6名技術人才;新建基地帶動20人就業,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草莓、櫻桃產業帶動群眾增收45萬元,“造血式”幫扶成效顯著。
自2023年5月起,尼木縣依托北京援藏團隊,與順義、龍灣屯鎮合作實施“天路”一、二期工程,移植9760株櫻桃樹苗、79000株草莓苗。截至2025年6月,草莓產量達1.9萬斤,產值39萬元;2024年櫻桃產值達40萬元,較2022年產值提升2.5倍。這些高原鮮果,既是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典范,更是京拉情誼的生動見證。
推開拉薩市數字城管指揮中心大門,撲面而來的是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與鍵盤敲擊聲。40余塊電子大屏實時閃爍著城市的“健康指數”——這里是守護雪域高原市容市貌的“城市大腦”。調度員曲珍緊盯監控畫面,指尖在指揮平臺快速劃動,不到3分鐘,案件信息已同步至執法人員的“城管E通”終端。
自2011年北京援藏建成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平臺,這套覆蓋拉薩主城區的“智慧鎧甲”已悄然進化。26路自建監控如同敏銳的眼睛,與公安共享的千路視頻資源織就天網,“12319城管熱線”與“12345政務服務熱線”的深度融合,讓市民訴求實現“一口受理、分類處置”。
自2020年7月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升級運行以來,這里儼然成為拉薩的“中央處理器”。數據大屏上,跳動的數字展示著智慧管理的力量:累計發現城市管理問題107301件,立案102592件,立案率高達95.61%,結案率達到72.72%。如今,平臺日均處理案件量是升級前的4倍,城市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出擊”,從“末端治理”邁向“源頭預防”。
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拉薩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李黎立告訴記者:“這兩個信息化平臺的應用,提升了拉薩市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準度。通過數字化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決策者能夠快速作出更加科學、準確的部署,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下一步,北京援藏指揮部會繼續加強以數字承攬系統為基座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模式,進一步發揮城市管理網格化作用,當好拉薩城市的‘眼睛’,提高城市管理各類問題的發現、監督、處置能力。”
三年間,744名拉薩干部群眾赴京交流、760余名北京專家進藏指導、“京藏號”旅游列車載來近三千名游客,數字經濟大會、消費幫扶展會等平臺讓藏地優品走向全國……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民族團結新畫卷在高原鋪展。
站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拉薩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堪稱奇跡。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發展活力奔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在這一系列顯著變遷背后,北京援藏的貢獻清晰可辨。
30年來,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第三至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部署要求,累計派出1280余名援藏干部人才,圍繞基礎設施完善、智力支援、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投入援藏資金64.6億元,實施788個援藏項目,其中超過80%資金投向民生和基層一線。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發展,從硬件設施建設到軟件能力提升,首都人民以真心、真情、真干,在雪域高原譜寫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華章。
如今,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團隊完成使命載譽榮歸。但是,他們播下的種子早已破土而出:援藏公寓的燈光照亮著長期建藏的新征程、“京藏宏志班”的學生即將奔赴區外高校、光伏電站的電流正點亮農牧區的夜晚、文化互鑒的列車仍在京藏之間奔行……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與看不見的精神傳承,共同構成了新時代對口支援工作的生動實踐,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最鮮活的注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