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高溫環境工作需警惕“熱射病” 熱射病工傷認定難如何破解?
央廣網北京7月25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李行?。┤珖嗟亟粘霈F高溫天氣,一些地方最高溫度甚至超過40攝氏度,高溫作業,勞動者面臨一定風險,甚至出現熱射病。所謂熱射病其實也可以理解為重癥中暑,依據相關規定,勞動者患熱射病后被認定為職業性中暑的,可以進行職業病診斷并申報工傷,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究竟什么是熱射?。繜嵘洳」J定存在哪些難點?如何破解?
夏季高溫,近期全國多地都出現了熱射病的確診病例。在廣州一位32歲的快遞員近日因出現昏迷抽搐等癥狀,被緊急送醫,專家會診后確診為熱射病。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黃世芳介紹:“體溫非常高,差不多41攝氏度,他的肺、心、腎還有凝血功能都嚴重紊亂。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它的內環境糾正了,一些器官功能也改善了。”
今年六七月,這家醫院就收治了三名熱射病患者,而在浙江、河南、江蘇、四川等省份,隨著近期持續高溫天氣,也出現多名熱射病患者。熱射病是最危險最嚴重的中暑,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肌肉組織、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等全身性問題,極易引發多器官衰竭,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廣東省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負責人林月雄介紹:“熱射病是從先兆中暑發展過來的,在熱射病的時候,患者就會出現嚴重的體溫升高,可以達到41攝氏度甚至42攝氏度,同時會有明顯的意識障礙,比如昏迷,還伴隨有多臟器的損害,比如腦功能損害、心功能損害,腎功能、肝臟功能以及肌肉的分解,這些都是熱射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它會有多臟器功能的衰竭,因此它臨床死亡率也是最高的?!?/p>
對建筑工人、環衛工人、外賣快遞等行業從業者來說,一旦在戶外工作時出現熱射病癥狀,是否可以申請工傷認定?
根據《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勞動者因高溫作業或者高溫天氣作業引起中暑,經診斷為職業病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在《職業病分類和目錄》所列物理職業病中,第一項就是中暑。同時,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四款規定,患職業病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公益律師廖建勛介紹,高溫工作環境下,勞動者出現職業性中暑,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廖建勛表示:“員工一旦在這種高溫工作條件下中暑了,要先進到醫院,立刻向單位提出來職業病的申請,如果單位不進行申請,個人也可以向職業病防治院提出職業病的診斷申請。如果是突發熱射病,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此情況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也可以視同工傷?!?/p>
不過,多位勞動法律師介紹,一線勞動者真正去申請職業病診斷、認定工傷的,比例非常低。上海律師協會勞動與社會保障業務研究委員會委員、德禾翰通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董傳羽介紹,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相較于塵肺病和職業中毒等常見職業病來說,勞動者對于熱射病可以申請工傷的認知不足。董傳羽說:“熱射病是中暑的一種比較嚴重、比較危急的情形,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多人甚至于不認為說(重癥)中暑是一種職業病,或者說中暑是一種工傷,所以很多人不會聯想到原來中暑還可以申請享受工傷待遇或者是職業病待遇,首先從法律普及層面,很多人其實對這個知識是不掌握的?!?/p>
董傳羽律師表示,不是所有的中暑都能認定為工傷,認定工傷必須是職業性中暑,在類似職業病認定工傷的實踐中,職業病診斷和界定也存在一定難度?!耙驗闊嵘洳《加锌赡軙<暗缴怯泻芏嗳丝赡芩ㄓX得自己)只是輕微中暑,去醫院以后,有可能就會請病假,正常來說用人單位也會給你這個病假,但是實際上‘病假’跟工傷待遇和職業病的待遇是不一樣的。所以這種情況下也不會產生工傷或職業病的認定?!倍瓊饔鹫f。
有媒體報道,浙江省浦江縣人民法院近日審理了一起建筑工人王某患熱射病后,要求確認與工程承建單位浙江某園林工程公司存在勞動關系的案件。該院審理認為,王某是由包工頭招用,與包工頭進行報酬結算。園林工程公司與王某之間并不存在建立勞動關系的書面合同或事實行為。因此,該院駁回了王某的訴訟請求。董傳羽律師介紹,事實勞動關系的認定也可以結合勞動人事管理、勞動報酬支付、勞動業務聯系等多種因素綜合判斷?!耙驗槿绻麆趧诱卟缓炗唲趧雍贤?,他認定事實勞動關系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在實踐當中,很多情況下,法院也沒有辦法判定你有勞動關系或事實勞動關系的原因。”董傳羽說。
《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中明確指出,當日最高氣溫達到40攝氏度以上的,應停止室外露天作業(因人身財產安全和公眾利益需要緊急處理的除外),當日最高氣溫達到35攝氏度以上,40攝氏度以下的,應按規定減少高溫時段室外作業。
受訪律師表示,對于用人單位強令勞動者在沒有防暑降溫設施或高溫防護條件下冒險作業的行為,勞動者有權拒絕執行。一旦在高溫環境下出現熱射病癥狀,被診斷為熱射病,可以尋求專業的法律援助,或者撥打12333服務熱線求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