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qc0qw"></strike>
  • <strike id="qc0qw"><menu id="qc0qw"></menu></strike>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博物館研學,如何研之有物、學而廣博

    發布時間:2023-08-22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記者調查】

      不止于走馬觀花、“打卡”拍照——

      博物館研學,如何研之有物、學而廣博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近期,多所博物館取消“周一閉館”慣例,甚至延長開放時間、推出夜場,博物館一票難求登上熱搜。正值“雙減”推行兩周年的暑假,博物館成為中小學生新的學習場景、研學的優選之地。

      中小學生暑期博物館研學游為什么如此火熱?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劉齊道出原因:近些年,各博物館都在為社會提供更有品質的公共服務方面加大力度,鎮館之寶、特色展覽、文創產品頻頻出圈,增強了博物館的磁力。并且,“雙減”政策實施兩年以來,不少學校主動與博物館對接,開展相應課程和活動,把到博物館看展覽、做志愿等,作為豐富“作業”的新安排。為期兩個月的暑假也讓學生有充分時間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半學半游”的形式讓學生獲得一種新的體驗。

      博物館研學,不是隨性旅游的“打卡”拍照,也不僅是提供托管服務

      形態各異的稻草人、色彩艷麗的涂鴉稻笠,還有一幅幅韻味童真的山水水墨畫……近日,在寧波市北侖區中國港口博物館陽光大廳,一片美麗的稻田上,滿目皆是孩子們精心制作的創意作品,這是中國港口博物館萬物啟蒙研學營“獲稻紀”的結業儀式。

      孩子們依依不舍,家長們也紛紛點贊:“已經連續報名參加了三四年,每一次都有驚喜,我們已經在倒計時,期待明年暑假的新主題了。”

      “萬物啟蒙研學營”是這幾年中國港口博物館全力打造的一個科普品牌,每年,研學營的報名通道一開啟,名額就被秒殺一空。自2016年開營以來,每期研學營都會選取青少年身邊的物品作為主題。竹子、茶葉、瓷器、絲綢、水稻……一批批孩子走進博物館,走向大自然,走進中國文化。

      今年,他們走訪杭州八卦田、良渚遺址、慈城年糕館、王升大博物館、中國港口博物館等探究場域,跟隨寧波市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重溯人類稻作文化歷史進程,獲得了與“稻”共成長的體驗。

      “博物館教育并不是簡單地傳遞現成的知識,而是傳遞一種能量,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們主動去思考、去聯想,自發尋找答案,訓練他們‘格物致知’的思維方式,進而培養他們面對未知世界的態度。”中國港口博物館社教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劉齊認為,博物館研學,要“研之有物”“學而廣博”。“博物館研學的目的,不是‘打卡’拍照的旅游,也不僅是提供托管服務,而是要讓年輕一代明白,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有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近些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也包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都被縮影于文物當中。因此,博物館研學,就是要從文物中學習這些文化。”

      提前做功課,不止于“觀”,更在于“研”

      今年一票難求的南京博物院成為孩子們暑期研學的重要一站。南京博物院社服部副主任高夢琛介紹,2023年暑假,南京博物院依托基本陳列和臨展,結合公眾需求,采取“分眾教育”理念,策劃了不同主題的社會教育活動。基于常設展覽,南博為青少年長期開設“博物院的萌獸”和“跨時空的藝術”兩大主題系列課程。此外,“暑期,‘不止于藝:威廉·莫里斯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展’正在展出,配合臨展我們推出了‘自然之美’夏令營、‘博物·自然’系列課程、專家導賞等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觀展的同時,還能獲得多元的知識體驗”。

      山西省語文特級教師劉補明認為,研學是升級版的“游學”,在博物館里研學,不止于“觀”,更在于“研”。在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要注意選取適合青少年當前認知水平的項目來設計研學,強化與課堂學習的互補及融合,注意實踐性、體驗性、趣味性和研究性的結合。

      “當課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那些資源性、實踐性、探索性極強的課題難以很好解決時,就要注意發掘博物館資源,實地進行考察和研學活動。例如在進行關于地質構造或地質資源教學時,若能深入地質博物館研學,完成相關探究活動,定能得到意外收獲。”劉補明說。

      進博物館要怎么研,如何學?劉齊給中小學生們提出建議:預先做好功課,在參觀前要對前往的博物館和主題活動有所了解,可以通過其官方網站或公眾號,初步知曉它的發展概況、主要展覽、重要文物等。最好做個觀展計劃或主要展品名錄,便于在參觀時重點關注,深入了解。

      “研學活動中,要學會聆聽、詢問、觀察、體驗、記錄、宣介。”劉補明補充道,“至于怎么研學,則要量體裁衣,看身份角色、研學目標、組織設計和興趣愛好。若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研學目標,就要緊緊圍繞目標主題按步驟展開活動;若是一個具體的學科行為,就要緊扣學科特點,突出任務驅動;若是一個廣義上的文化考查,則應重在放開眼界,收集資料,兼收并蓄。”

      多方合力,充分拓展“博物館+”模式

      “八月份,南博‘快樂的暑假’非遺專題展演活動,專門設置了適合孩子們的‘偶遇童年’和‘戲聚童年’兩個單元。”南京博物院非遺所副所長陳述知介紹說:“我們每年都會在非遺展演的類別、劇目、導賞形式等方面做一些策劃和嘗試。如果把非遺展演理解為博物館的‘活態展’,那么展演過程中的導賞和互動體驗也就成為了與之相配套的教育活動。動靜結合,讓孩子們的博物館研學游沉浸感更強,獲得感更多。”

      專家表示,充分開展好中小學生的暑期博物館研學,需多方合力:首先,家長若能提前了解研學活動的內容,實現全過程陪伴,給孩子一些針對性的引導,孩子在活動中就更容易融入其中,在參與中收獲新知識。其次,除了博物館開辦系列活動,把中小學生邀請進館來學,還可以充分利用好博物館的資源,與青少年所住社區開展合作,拓展“博物館+”。

      為更好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南京博物院2016年起就與南京多個社區陸續建立長期合作。2022年,南博打造了“博物館+社區”共同體項目,與12家社區單位簽署了共建協議,優化“博物館+”模式。高夢琛表示,“暑期,我們為南京浦口、江寧、雨花等多個區的街道、社區送去展覽及公益活動,為構建學習型社區發揮博物館力量。‘博物館+社區’共同體項目通過培養社區志愿者、策劃社區博物館展覽、‘互聯網+’等多種手段,促進社區實踐與文化建設,讓社區居民多維度共享博物館資源,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貢獻南博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2日 13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一页| 日韩免费人妻AV无码专区蜜桃|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 2022免费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日韩精品久久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三上悠亚日韩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乱码| 日韩免费观看一区| 日韩在线精品一二三区|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沈樵|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体验区| 成人久久伊人精品伊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99|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 2020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99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91大神在线精品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