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
作者:歐陽麗芳(華南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研究型大學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對于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研究型大學要把加強基礎研究與“雙一流”建設結合起來,堅持“四個面向”,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
加強基礎研究是研究型大學的使命擔當
加強基礎研究,是研究型大學的使命擔當。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高校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承擔了作為全國基礎研究主要資助渠道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0%以上的項目;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毫無疑問,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要力量,加強基礎研究是其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加強基礎研究也是研究型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根本需要。在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明確指出,提高基礎研究水平,爭做國際學術前沿并行者乃至領跑者。此外,從大學所承擔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三大基本職能來看,基礎研究不僅從根基上決定了其整體科研水平,同時還深刻影響著其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以及以應用性基礎研究服務產業升級的社會服務能力。
事實上,加強基礎研究,研究型大學具有天然優勢。隨著科學技術的相匯交融與應用拓展,基礎研究已呈現出深度學科交叉、資源配置多元化的新特點。2022年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已設置700多個交叉學科點,涉及200余所高校。研究型大學擁有戰略性領軍人才、高層次研究團隊、體系化科研平臺、齊全化學科門類及前沿性交叉學科等關鍵核心要素,并均呈現出足夠的穩定性、聚集性與活躍性,使其在開展基礎研究的創新要素流動、體制機制改革、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較其他組織載體具有明顯優勢。
研究型大學在加強基礎研究方面要有的放矢
當前,我國基礎研究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研究型大學作為基礎研究的主要載體,要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研究任務,通過有組織科研,破解難題與優化機制。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學科交叉融合要有組織性。基礎研究越來越依賴于不同科學領域協同攻關,學科交叉融合成為突破口。大學以相近學科群組成的學院作為科研組織載體,對跨學院學科交叉產生屏障,這是學科交叉融合的主要制約所在。基于尊重現實考量,研究型大學可瞄準某一基礎領域,圍繞從重大難題、短板、困難中凝練的科學問題,組建跨學院多學科交叉的“實體型”組織載體。斯坦福大學以生物學為基礎領域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Bio-X計劃就是“實體型”學科交叉載體的典范。
二是基礎學科本科生培養要加強科研實踐。當前研究型大學參與科研項目的人員多以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層次人才為主,本科生較少。將科研實踐引入基礎學科本科培養體系在世界一流大學已成趨勢,如普林斯頓大學要求數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本科生從大三開始接受科研基礎訓練。通過沉浸式科研實踐,從本科階段鍛造學生卓越的前沿意識、探索式思維習慣,有助于構建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產業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三是評價機制要尊重基礎研究規律。大學成果評價與人才考評“一刀切”“同周期”的僵化模式尚未完全扭轉。以成果而言,基礎研究是探索“從0到1”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存在不確定性與長期性;以人才而言,過多強調成果完成人的排序和數量的剛性要求,會使科研人員疲于應付指標性評價,由此會傷害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人才開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研究型大學要實施分類評價機制,充分尊重基礎研究成果產出和人才成長的規律,適當增加研究過程占比、成果認定擴大、考評周期延長等評價機制,營造大膽探索、潛心研究的基礎研究環境。
四是加強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我國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世界話語權和引導力仍有待提高。研究型大學通過人才的海外科研實踐已初步構建國際合作研究的基礎。大學的學術氣質與單純的科學追求,使其在當前逆全球化形勢下較其他組織開展國際合作阻礙更小。研究型大學要把握優勢,通過召開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鼓勵科研人員在重要學術組織、國際期刊任職等方式,加強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話語權與引導力,實現基礎研究從前沿學術交流向國際重大科研合作躍升。
五是加強基礎研究的校企合作。目前研究型大學校企合作多以應用研究為主。科技領軍企業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一,其在基礎研究領域的需求與投入逐漸增加。在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上,研究型大學要加強與企業的聯合攻關,協助企業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根源問題;尤其是要主動對接企業在基礎研究儀器設備研制或升級中存在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工程技術系列科研人員的專長,激勵其主動參與儀器設備的改良性和探索性研發,提高基礎研究儀器設備國產化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