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海淀街道創新思路 危墻變身博物館
原標題:危墻變身博物館
最近,北大南門外一段300米的圍墻火了。有網友說,“看別人的青春記憶我也會有些說不清楚的感動。”
從一段危墻到生活之墻再到博物館之墻,海淀區海淀街道創新思路,激活社會各界力量,通過城市更新盤活老舊小區邊界,讓城市公共空間成為城市文化的活態博物館。
時間前移十幾二十年,北大南門外的海淀路匯聚了風入松書店、長征飯店、飛宇網吧等知名的書店、咖啡館、網吧、飯店,吸引了大量青年人在這里交流、分享、求知,極具活力。隨著時間推移,街巷逐漸走向沉寂,圍墻也變得破舊。2022年前后,北大南門正對著的海淀路南側圍墻多處出現大面積破損開裂,成了一堵“危墻”。
“改造更新之初,我們不滿足于在這里建設一堵漂亮的圍墻。街道與責任規劃師、設計團隊、周邊高校院所、居民共同‘碰撞’出了‘墻上博物館’的設計理念。”海淀街道責任規劃師付斯曼說。這段圍墻,是一道生活之墻。
短短300米的距離,設置了4處“海街驛站”,圍墻上是清水混凝土的鏤空格子,道路與社區相互滲透,巧妙地設計了長凳、書桌、吧臺等不同類型的座椅與休憩空間。
“遛彎的市民可以在這里歇腳,莘莘學子可以在樹蔭下讀寫,快遞外賣小哥也可以坐在這里吃個便飯……”設計師、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蔡凌豪告訴記者,他們用與傳統圍墻翻新同樣的建設成本,使圍墻實現了從設施到空間、從單一功能向復合多元功能的轉變。
這段圍墻,更是一座城市文化活態博物館。
芙蓉里、侍衛營、軍機處、鶯房、水磨、太平庵……一個個海淀老地名通過激光內雕技術,以玻璃磚的形式砌筑于墻體之中,鉤沉著海淀歷史記憶。而內嵌入墻體的玻璃展窗,與“海街驛站”相結合的落地展柜,外掛的長條縫隙式展窗等巧思,讓這段墻成為一個“會說話”的墻上博物館。
“她說希望送給我一束北京的秋天,帶給我明媚向上的力量。”一位同學分享了過生日時室友送給她的用銀杏葉子扎成的花束;一份《且歌且行》北大學生社團社歌精選光盤,一首首社歌曾被許多有著相同熱情的青年人傳唱;一個個二維碼里,是人們口述的那些關于青春的感悟……
《我們的青春》是海淀路墻上博物館的首展,以實物、感悟、圖片、語音等形式展出了這條路上發生的青春故事,也是街道首次創新運用“共同策展人”模式策劃的展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王思渝團隊向北大學子、地區創業團隊征集那些記錄激揚時代和青春年華的“口述史”;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胡賢明團隊進行展示設計,呈現“精神”的記憶。
“讓不會‘說話’的墻,說出海淀街道多元的發展與變化,用專業的力量激活城市公共空間。”海淀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科長王閏開介紹,隨著海淀路墻上博物館的成功建設,海淀街道正在不斷“復刻”這種模式,以“我的童年”為主題的萬泉小學門前“墻上藝術館”也即將亮相。接下來,街道將讓更多的“圍墻”煥新,打造更多有“厚度”、有“溫度”、可“閱讀”、可“體驗”的多功能復合型公共設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