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聚合力 繪就發展新圖景——長沙縣黨建服務新發展紀實
盛夏七月,驕陽似火。
在湖南長沙縣黃興鎮,一處物流園區內,運送物資的貨車穿行不息,轟鳴的引擎聲中透露出物流產業的紅火。
長沙縣江背鎮,一座鄉村觀景臺上,游客打卡拍照一氣呵成,清風吹醒的是鄉村振興的文旅發展之路。
近年來,從產業興旺到鄉村振興,長沙縣不同街鎮走出了黨建引領發展的特色之路、融合之路。
黨建聚合力,釋放產業興旺發展新動能
長沙縣黃興鎮地處湖南自貿區、臨空區、經開區、會展區、綜合保稅區“五區”疊加核心地帶,物流產業發展強勁。晟象智慧物流園作為黃興鎮轄區的物流龍頭園區,已入駐各類物流企業128家,平均每天有400多臺大貨車進出,車流穿行不息。
如何服務好園區商戶和企業,為貨車司機提供更優保障,成為黃興鎮黨委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黨建與發展互融共進的突破點。
在黃興鎮黨委的指導下,園區黨支部先后走訪了兩百多家商戶和七十多位貨車司機,搜集第一手信息,問計于服務對象,創建長沙市首個“貨車司機紅色之家”陣地,推出“小紅象”黨建特色品牌。
2022年4月園區黨支部全面升級成為功能型黨總支,下轄園區運營方、園區企業流動黨員、貨車司機流動黨員三個黨支部,同時將黨小組建在物流專線上,成立了數個物流專線黨小組。“針對黨員長期分散、組織力度不夠的難題,我們引導園區企業和高速路上的流動黨員掃碼進群、支部報到,分級分類建立黨總支、支部、黨小組微信群,引導流動黨員有效開展了‘一月一課一片一實踐’活動。”晟象智慧物流園黨總支書記黃林葉介紹。
組織架構在創新,暖心服務在提升。園區內,黨群服務中心、“小紅象”驛站為貨車司機這一新就業群體構筑起奔波路途中的“紅色港灣”。
在共享活動室內,擺放著需求清單、服務清單和活動清單。三份不同內容的清單冊頁,記載著“小紅象”驛站為企業商戶和司機朋友服務的件件實事。黃林葉表示:“通過‘輪值站長’機制,由鎮機關、部門骨干力量輪流每月開展活動,并聯動縣直部門,確保三份清單項項為企業商戶與司機解難題、優服務。”
“小紅象”司機驛站里,正在運作的空調為炎炎夏日送來了絲絲清涼,裝貨間隙的貨車司機正在按摩椅上納涼放松。微波爐、免費的按摩椅、消暑涼茶、閱讀書架一應俱全,驛站為奔波勞碌的貨車司機提供了夏日避暑的便利港灣。“本月輪值站長為貨車司機熬煮涼茶、贈送降暑大禮包,深受司機朋友喜愛。”黃林葉介紹說。
高小明,是一位老黨員,今年7月剛獲評黃興鎮“敢為善為有為好黨員”榮譽稱號,同時他也是晟象智慧物流園內一家物流商戶的負責人,物流是他的“老行當”。提起園區的服務,他贊不絕口:“園區管理規范,安全有保障,還提供法律、醫療等功能服務,經營起來更加便利。”如今高小明的檔口已經由入駐時的兩個擴展至了五個,他還熱情地邀約此前相識的老同行們一起入駐園區。
晟象智慧物流園“組織圍繞黨員建,學習跟著網絡走,服務跟著車輪轉”的工作格局,正是長沙縣黃興鎮服務新業態,促進新發展的生動剪影。
產業促發展,續寫鄉村振興錦繡新文章
從1976年時任村書記李谷歧帶領村民投資10萬余元建立土立窖水泥廠,到2002年企業改制,長沙縣江背鎮印山村走過了產業立村的興旺之路。
資源與環境造就了水泥產業的興旺,但也帶來了天然的發展壁壘。企業改制后,前些年素有“三湘第一村”之稱的印山村集體收入出現下滑。老樹如何發新芽?既是當地群眾的期盼,也是當地領導干部亟需破解的新課題。
近年來,印山村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以農文旅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行之有效的道路。從原來的工業立村,向如今的農文旅協同發展轉變,印山村下了苦功夫。
從印山觀景臺遠眺,高大的水泥廠與風光秀美的天璽湖之間,印山村的屋場聚落散布其中,工業與自然和諧過渡,一村兩景的風光向游人默默訴說著當地的發展變遷。
引資,全村工業企業、農業企業齊發動,為農文旅開發籌資助力做支撐。“以印山臺水泥廠為代表,全村19家工業企業,2家特色農業企業,一起為我們全村文化活動、公益事業進行了籌資”,印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羅仕介紹說。
引智,江背鎮特立人才服務驛站作為聚才引智公共服務平臺和基地,在印山村設點,精準對接中國農科院專家學者,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智庫支撐。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煥,既是印山村走出的村民,也是江背鎮吸納的“特立人才”。劉羅仕介紹道:“彭煥同志是中國農科院的教授,也是我們村的村民,多次回鄉對我們鎮上和村里的農業產業發展進行輔導,幫助引進了一些特色農業產業項目。”
駐村第一書記、博士選調生的加入更是為印山村提供了充足的組織活力和人才支持。“三湘第一村”的頭銜怎樣才能更亮眼,是湖南省委選調生、印山村黨總支副書記彭聰心頭掛念的要緊事:“印山村作為‘三湘第一村’擁有這么好的資源環境,名氣與實力不是很匹配”,在彭聰的對接下,芒果TV綜藝節目《法醫探案團》落地印山村。“圍繞抖音、小紅書等年輕人喜歡的平臺,我們都做了推廣,要用新媒體的手段把名氣打出去”,彭聰如此概括他的推廣之道。
面對碧波蕩漾的天璽湖,江背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雷堅道出了印山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多方共贏”的關鍵:“我們在不破壞村落原有景觀的基礎上全盤布局,政府主導支持基礎設施開發和建設,方便運營企業實現輕資產運營,運營企業為鄉村景觀賦能引流,村集體盤活閑置資源開展經營性活動,村民在帶動下開始自發創業為游客服務。”由此,政府、村集體、村民與文旅企業都將從中獲益。
如今的印山村,綠樹成蔭,風吹見景。印山天璽湖、熊瑾玎故居、麻姑井酒窖、天璽寺等原生景點不僅得到保留,印山村還在不破壞原生景色的基礎上大力培育新景觀,觀景臺等新的打卡點從藍圖落地現實。從印山村文旅驛站出發直接映入眼簾的便是天璽湖接天蓮葉的碧綠清波。從山腳拾階而上,民俗典故、各族家訓印刻在步道兩旁,錯落有致,山頂的印山觀景臺更是將印山村的四至風景盡收眼底,極目遠眺,藍天白云間長沙城市天際線若隱若現……
風景留住了,屋場翻新了,游客絡繹不絕,經濟被盤活,老百姓的口袋也越來越富。
據介紹,今年上半年印山村累計吸引游客達40萬人次,僅“印山紅一號”游船的門票收入就達20萬元,文旅產業發展解決就業200余人。在五一黃金周假期,親子樂園人氣爆棚,全村十余家民宿三百多張床位,一床難求。說起村內旅游的紅火,印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羅仕掏出手機,自豪的分享起村集體賬戶的進賬情況:“我們集體賬戶上每一筆經營性收入入賬實時有通知,看到入賬的流水,我們更有干勁了”,他不無驕傲的介紹道:“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僅62萬元,今年上半年光文旅方面經營性收入就有將近50萬,全年預計突破200萬元。”
從城區街鎮的產業興旺到廣闊鄉村的共同富裕,黃興鎮晟象智慧物流園與江背鎮印山村的發展之路,僅僅是一面縮影。
近年來,長沙縣各級黨組織以兩新黨建為抓手,主動服務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發展,服務全縣中心工作,引進博士人才的組團服務、錫福村的“院士經濟”、星沙街道望圣橋社區鄰里之間架起的“五心橋”……長沙縣將黨建融入各項工作,各具特色、各有亮點的黨建品牌正在激發全縣發展的新動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