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種古籍珍品講述民族融合史
昨天,在“冊府擷珍——民族文化宮典藏古籍精品展”現場,觀眾仔細欣賞展品。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訊(記者 李洋)以傣繃文書寫的貝葉經、蒙古文版的《西游記》和《西廂記》、粟特文和突厥文的《九姓回鶻可汗碑》拓片……昨天,由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宮主辦的“冊府擷珍——民族文化宮典藏古籍精品展”開展。十多個文種的近百種珍貴古籍亮相,共同講述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和鞏固統一祖國的歷史,展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畫卷,其中不乏已收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精品。
該展是民族文化宮自2020年9月推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的第四個基本陳列,分為遼闊疆域成一統、悠久歷史譜同心、燦爛文化續根脈和偉大精神耀中華四部分。觀眾可觀賞到民族文化宮珍藏的漢文、蒙古文、藏文、滿文、朝鮮文、彝文、布依文、傣文、察合臺文、東巴文、水文、古壯字等十多個文種的珍貴古籍,還可通過全息投影互動、現場臨摹等沉浸式感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
對普通觀眾來說,最養眼的展品當屬清代彩繪本《百苗圖》。它是研究貴州少數民族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也是我國貴州及其周邊地區的苗、彝、布依、壯、侗、瑤、仡佬、水等民族古代生活實錄圖譜。點擊展品前方的全息投影互動裝置,參觀者可逐頁翻看其中的套色人物畫,欣賞各民族各行業人物及其生活場景,細節考究。
展廳里最大的展品是約一人高的《京縣郊南親勞軍詩記拓片》。京縣郊南親勞軍碑如今仍完好保存在房山區良鄉郊勞臺遺址,這幅早期拓片清晰顯示出用漢文、滿文、蒙古文、察合臺文四個文種書寫的清代乾隆帝親勞西征將士詩文。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標志著清朝完成了國家統一大業。
最罕見的展品當屬已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西南彝志》。它是一部彝文古籍孤本,闡釋了彝族先祖對宇宙、人類起源的認識,以及彝族歷法、歷代重要人物、歷史事件和民族分布狀況等,比較全面系統地呈現了古代彝族社會歷史的發展狀況。彝文是和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等并列的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書寫方向從左至右,有一種獨特美感。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收藏在民族文化宮的珍貴典藏有近20萬冊,其中不少是孤品、絕品。此次展覽免費對社會各界開放,讓參觀者得以領略古籍精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