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馬關系再升級 專家:平等合作為區域內國家樹立典范
中新網1月12日電(張乃月 何路曼)1月10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舉行會談。兩國元首宣布,將中馬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上任后國事訪問的第一站,馬爾代夫總統為何選擇中國?他的中國之行去了哪些地方?站在新的起點上,中馬兩國關系將如何深入發展?
中新網特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劉宗義和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陸洋,就中馬關系做出解讀。
“首位”與“首次”
習近平指出,歡迎穆伊茲總統新年伊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總統先生曾多次訪華,致力于促進中馬友好,大力推動中馬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你是我今年接待的首位外國元首,這次訪華也是你就任總統后對外國進行的首次國事訪問,這充分體現了中馬兩國對發展雙邊關系的高度重視。
穆伊茲表示,我非常榮幸攜多位重要內閣部長對中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成為今年中方接待的首位外國元首,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雙方對發展馬中關系的高度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兩國元首都提到了“首位”與“首次”。
陸洋指出,中馬不論是在旅游業,還是在共建“一帶一路”方面的合作都非常密切。穆伊茲就任總統后對外國進行的首次國事訪問就來到中國,“這種轉變體現出,穆伊茲希望加強與中國的關系。”
劉宗義認為,穆伊茲曾擔任過馬爾代夫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部長,參與過中馬之間的經濟合作,其“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的發展,希望進行更加平衡的外交”。
“我親眼目睹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據馬爾代夫總統辦公室官網介紹,穆伊茲的中國之行首站來到福建。他率代表團參觀了廈門自貿片區,并參加了在福州舉行的2024“投資馬爾代夫”商務論壇。
馬爾代夫總統辦公室稱,“談到馬爾代夫與中國的長期關系,穆伊茲表示,兩國關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仍是馬爾代夫最親密的盟友和發展伙伴之一。”
穆伊茲表示,中方為馬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寶貴幫助,馬中合作特別是共建“一帶一路”,使馬爾代夫人民受益良多,馬中友誼大橋已經成為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我此次參訪福建期間,親眼目睹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親身感受到習近平主席的卓越領導力。
正如穆伊茲所言,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花結果,印度洋上的千島之國馬爾代夫有了首座跨海大橋,從前隔海相望的島嶼被連接起來,首都馬累與第二大島胡魯馬累之間只能通過輪渡通行的歷史自此結束。大橋啟用5年來,通行流量已有上億人次。
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馬兩國合作成果不僅體現在互聯互通的硬基建、大項目,更有惠及民生,給人們帶來實實在在溫暖的“小而美”項目。
2020年,中國援外醫療專家組帶著全套眼科診療設備前往馬爾代夫,除了為當地居民進行眼科診斷和手術,還在首都馬累建立了一家現代化、標準化眼科中心,力求為更多患者帶來光明。
“在‘一帶一路’倡議未來的發展中,標志性項目和‘小而美、惠民生’項目要齊頭并進,這在馬爾代夫有很好的體現。”陸洋指出。
互利共贏,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
近年來,中國和馬爾代夫的貿易關系穩步發展。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馬貿易額4.51億美元,同比增長10.1%。中國主要從馬爾代夫進口水產品,對馬出口商品主要包括建材、機械設備、交通工具等。
中馬交往還體現在旅游業上,旅游業是馬爾代夫的經濟支柱之一。新冠疫情前,中國連續多年是馬最大的外國游客來源國,隨著中國出境游快速升溫,馬爾代夫對重振旅游業也充滿了信心 。
陸洋還指出,馬爾代夫作為島國,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顯著,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開展合作,不僅可以使馬爾代夫獲益,也能“撬動國際合作潛力”。
建交52年以來,在交往與協作中,中馬兩國始終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樹立了大小國家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互利共贏的典范。
關系提升,為區域內國家發展提供動力
新形勢下,中馬關系面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契機。兩國元首宣布,將中馬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習近平表示,將中馬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符合中馬關系發展需要和兩國人民期待。中方愿同馬方一道,不斷拓展各領域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打造中馬命運共同體。
穆伊茲表示,馬方期待以構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契機,進一步拓展雙邊合作新渠道,增加雙邊關系新內涵,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馬中關系取得更多新發展,為兩國人民創造更多福祉。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馬傳統友誼繼續加深。劉宗義指出,伴隨著穆伊茲的訪問,兩國合作可以進一步拓展,這種合作不僅可以助力馬國發展,還將為地區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為區域內互聯互通提供更多便利。
“許多南亞和印度洋國家,都希望與中國這樣經濟蒸蒸日上的國家合作,以促進自身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和馬爾代夫的平等合作,為區域內的國家樹立了一種典范。”劉宗義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