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公路109線格爾木至拉薩段,
零星分布著這樣一抹抹耀眼的橙色,
這是養路工人在辛勤工作,
這是獨屬于天路的橙色風景。
從格爾木向拉薩方向到五道梁
長達257.261公里的路程,
是西藏自治區青藏公路事業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
納赤臺養護段所管養的路段。
這一路從海拔3122米最高到4767米,
有雪山藍天鳥翔,有雨雪風霜烈日
更多的只是車輛汽笛聲和行駛而過的風嘯聲。
烈日曬黑肌膚、
風沙讓人憔悴、
荒原茫茫又生孤寂,
但是,一代又一代養路工人
始終沒有離開這條“天路”。
接過父親養路的鐵鍬已經16年了,
在李桂蘭看來,今天養路人的基建環境與父輩的時代大不相同。
“我們已經不用父輩們的手扶拖拉機上路養護作業了,
機械化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她的笑容宛如陽光燦爛,充滿自豪地說:
“雖然曾經也叫過苦說過累,可是年復一年,
看到我們一工區管養的51公里路面暢通時,我感覺心里是亮的。”
俗話說“三分建,七分養”,
科學管護才是公路建設的延續和保障 。
葉建輝在養路工的崗位上已有二十幾年了,
豐富的工作經驗讓他在工作中更加從容。
對于“兩路”精神,他理解得很樸實:
“就是把這件事情做好,‘兩路’精神不是空喊口號。”
“雖然很艱苦,還是希望以后有更多人參與到其中。
因為這條進藏大動脈需要更多的人來養護。
這就是‘兩路’精神的延續。”
熟悉了路途中每一段的風景,
風云變幻并不會吸引次仁措姆的目光,
她關心的只有兩個字“安全”,
“我要做的就是保障安全。
車輛的安全,人員的安全!”
雖然她每年只有冬天的假期可以和家人相聚一個多月,
但她說:“這是工作,他們是理解的。
“我家幾代人都修公路、熱愛公路,我也熱愛我的安全工作,
這是責任,也是生活。”
“在道班,我們各族同事就這樣,
白天開開心心工作,下班后開開心心吃飯聊天。”
常年經受風吹雨淋和酷暑嚴寒,
帽子和墨鏡也擋不住風雨帶來的滄桑。
然而,層珠主動要求來做養路工作,
父母都提醒她“青藏公路上養路挺辛苦,你要想好。”
可她覺得從小跟父母在工地上,
看他們怎么補油、怎么鋪沙……這樣的工作她也想做。
于是,她說:“你們都能堅持,我也能!”
路肩除草、修通排水、修補破損……
養路工人就是公路的修復師,
在長長的灰色畫卷上“縫縫補補”。
從清晨到日暮,一條路來來回回走,
陶智章的工服沾滿風塵。
“既然干這份工作了,就要熱愛這份工作。”
憨厚的笑容浮現在他臉上:
“公路越來越發展,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
大家都挺好的,我心里挺高興的。
我就想好好把這條路養好,保障公路的暢通。”
為公路養護事業奉獻青春與汗水的養路工人,
日復一日,養路為業,道班為家,甘當路石,
讓“兩路”精神在天路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成為天路上最美的風景。
(中國西藏網 青藏線報道組/王茜 吳建穎 姚浩然 巫姍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