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全方位擴大有效需求是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引擎,也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有力支撐。2025年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作出“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全面推動經濟持續向上向好”有力部署,彰顯我們致力解決緊迫問題的堅定決心,傳遞出下一步政策舉措的發力方向。我們要堅持擴大內需與優化供給雙輪驅動,用足用好政策機遇,抓住消費、投資兩個關鍵,精準施策、靶向發力,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要辯證看待形勢,立足發展實際,圍繞補短板、增后勁、惠民生,著力擴大有效需求,不斷拓展內需市場,力促進消費與投資提質增效,切實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青海實踐。
一、促進消費轉型升級,激活內需擴大的“動力源”
從當前現實情況看,內需不足的主要矛盾在于消費不足,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拉動消費。多年來,青海立足生態資源稟賦與民生需求,通過政策創新、場景拓展、業態融合,推動消費升級。2023年,青海省農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去年,青海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4.4%、7.1%,收入增速快于經濟增長,說明消費升級基礎不斷夯實。我們要統籌兼顧、協同發力,不斷提升消費能力、意愿和層級。更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多舉措持續優化消費環境,推動消費生態體系向“新”而行。構建“收入提升—保障強化—場景升級”三維立體路徑,系統破解制約消費的關鍵癥結,為構建“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良性循環提供解決方案。通過創新賦能、改革破障、開放聚力,在動態平衡中開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實踐表明,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只有持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才能為消費這駕“馬車”提供強大動力。要大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醫保財政補助標準。要穩住大宗商品消費,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擴大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數字等服務消費,引進和培育商貿領域品牌,實施冰雪旅游提升計劃,高水平辦好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全國冰壺聯賽、青超聯賽等賽事,促進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釋放消費潛力,優化消費環境、激發消費活力,促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持續釋放“消費動能”,不斷凸顯消費的基礎性作用。要認真落實《青海省2025年消費促進活動方案》,按照“政策+活動”雙驅動、“線上+線下”雙補充、“政府+企業+銀行+平臺”齊發力的總體思路,將擴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借助季節時令、節日假期、體育賽事、藝術演藝、旅游熱點等活動載體,積極組織開展消費促進活動,打造“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周周有優惠”的消費氛圍,持續擦亮“親青U惠”活動品牌,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促進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推動全省消費提質增效。
二、擴大有效投資規模,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有效投資,是提振內需的關鍵。2024年,青海重點領域投資全面發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3%,爭取“兩重”資金51.8億元、支持項目96個,能源投資增長14.7%,樂都至化隆等7條公路建成通車,新增公路通車里程1755公里,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這一令人鼓舞的成績表明,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當前我們遇到的困難,是發展中的問題、轉型中的陣痛,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既是應對外部沖擊、穩定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戰略主動的長久之策。
在戰略投資領域,要搶抓國家政策機遇。依托“十四五”末窗口期,青海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引黃濟寧、南水北調西線等重大水利工程;創新“綠電+算力”“光伏+治沙”等投資模式;高標準推進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2024年生產鉀肥749萬噸、碳酸鋰13.5萬噸,分別增長4.8%、22.3%,建成投產國內最大的萬噸食品級氧化鎂項目;2024年,青海能源領域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83億元,完成年度投資目標550億元的106%;綠色算力產業異軍突起,截至2025年2月,青海算力規模突破1.2萬P,較2024年初增長近30倍。這些戰略性投資,體現了補短板、謀長遠的工作要求,為未來青海高質量發展蓄勢儲能。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在民生投資領域,青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小切口”服務“大民生”,扎實辦好民生實事。2024年,青海共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2.75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1322套,城市危舊房改造248套,發放租賃補貼4843戶、1453.92萬元;既有住宅加裝電梯100部,啟動改造15年以上老舊電梯400多部。2024年,青海累計實施1200個和美鄉村建設,覆蓋全省80%的行政村;實施農牧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1402戶。2024年,青海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1萬公里,高速(含一級)公路里程達5150公里,實現所有市州、76%的縣城通高速公路,所有縣級行政節點通二級及以上公路。2024年,青海全面建成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提高全省參保患者用藥保障水平。這些“暖心工程”既拉動了當期投資,又增強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未來競爭力。2024年,青海加快建設全球海拔最高的冷湖天文觀測集群,推進建設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深化數字公共服務,加快建設智慧醫療、智慧國家公園以及智慧校園等。2024年,青海大力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加快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技術融合,推動5G在工業互聯網、智慧采礦、智慧電力、智慧文旅、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方面的創新應用;推進格爾木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構建連接南亞的數字化貿易通道;推進西寧至成都鐵路建設和格庫鐵路青海段擴能改造,將青藏高原納入全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絡;推進建設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保障柴達木盆地水資源優化配置。今年,擴大有效投資,要高質量推進“兩重”建設,深化大規模設備更新,高效益用好政府投資,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讓民間投資有的選、投得好、能發展、有作為。
三、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匯聚內需增長的“強合力”
招商引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也是地區跨越發展的“動力引擎”,抓招商就是抓未來。2024年青海省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41.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33倍,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青海實踐的關鍵之時,青海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穩增長、調結構、增動力的重要抓手,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青海省立足新發展階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創新構建“鏈式+生態+制度”三位一體的招商引資機制,推動內需市場擴容與產業結構升級同頻共振、成效顯著。
青海創新實施“產業鏈圖譜招商法”,依托鹽湖化工、清潔能源、生態旅游、特色農牧以及綠色算力基地,打造“4+1”千億級產業集群開展招商引資,推動全省產業更迭接續和動能轉換,建立“鏈長+專班+智庫”協同機制,精準對接世界500強、行業龍頭和“專精特新”企業。通過建立招商引資數字化平臺,實現項目庫、政策庫、要素庫“三庫聯動”,一批強鏈延鏈補鏈項目成功簽約落地,為打造具有青海辨識度的產業集群和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2024年,青海省全年簽訂招商引資合作項目125個,簽約總額1114.2億元,超年度目標114.2億元,同比增長4.5%。這種以產業鏈價值增值為導向的招商模式,不僅加速了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更通過“投資乘數效應”帶動本地配套率提升,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片”的產業集群效應,為內需增長注入持久動能。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青海省實施“制度型開放”戰略,通過構建“1+N”政策體系實現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的質變。2024年,青海省各類市場主體突破59.32萬戶,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覆蓋率不斷提高,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幅度居西部省份首位。特別是青海創新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保障機制,對重點招商項目實行用地指標、能耗指標、環境容量“三優先”政策。這種以制度創新重構區域競爭優勢的發展路徑,不僅強化了市場主體的長期預期,更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了內需增長的質量變革。今年,要建立全省統籌、地方主責、部門主業、上下聯動的招商引資機制,全年招商、全方位招商,招引一批行業龍頭、總部經濟和產業鏈主企業,吸引碳關稅敏感產業向青海有序梯度轉移,引進一批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大項目、好項目,切實提高項目履約率、開工率、資金到位率,以招商引資大突破助推發展動能大提升。
內需市場,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社會民生。我們要圍繞補短板、增后勁、惠民生,把擴大消費作為重中之重,把有效投資作為重要支撐,把招商引資作為關鍵抓手,拿出一系列實招硬招,推動經濟持續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過消費提質升級釋放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依托有效投資優化供給結構,借助創新開放協同集聚發展勢能,青海積極構建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種立足省情實際、服務國家戰略的內需驅動發展模式,必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青海實踐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作者單位: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