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松。”深刻揭示了基層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會治理有效性的基礎,事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wěn)定、事關黨的長期執(zhí)政。從黨的工作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結合現代社會實際需求,我國各地基層治理探索出了多條獨具特色的路徑,其中,“六尺巷工作法”“楓橋經驗”和“浦江經驗”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基層治理的廣闊天地。
提及“六尺巷”,人們不禁會想起那句流傳千古的“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徽省桐城市,這條因鄰里間相互謙讓而拓寬的小巷,不僅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孕育出了“六尺巷工作法”。這一工作法的核心在于“和為貴、調為先”,倡導在面對矛盾糾紛時,以和為貴,通過調解的方式化解矛盾,實現鄰里和睦、社會和諧。它告訴我們,基層治理不僅僅是冰冷的制度執(zhí)行,更是溫情的人文關懷,是引導群眾以理性、寬容的態(tài)度處理日常事務的智慧體現。
如果說“六尺巷工作法”是微觀層面的和諧之道,那么“楓橋經驗”則是在宏觀層面為基層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起源于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zhèn)的這一模式,強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通過建立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位一體的調解工作體系,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楓橋經驗”的核心在于預防為主、源頭治理,它啟示我們,基層治理的效能在于前置防線,在于激發(fā)基層社會的自我修復能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浦江經驗”則是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在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的實踐總結,其核心在于“干部下訪接訪、群眾事項代辦”,通過領導干部主動下沉一線,傾聽民聲、了解民意、解決民困,實現了從“群眾跑腿”到“干部跑腿”的轉變。“浦江經驗”深刻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它告訴我們,基層治理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真正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推動基層治理不斷向前發(fā)展。
“六尺巷工作法”“楓橋經驗”與“浦江經驗”,基層治理的三大經驗雖各具特色,但共同體現了中國基層治理的智慧與情懷。它們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更是對現代治理理念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應繼續(xù)深化對這些寶貴經驗的學習與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努力構建更加和諧、穩(wěn)定、繁榮的社會環(huán)境,切實提高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yè)化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