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發布的《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100分增長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來年均增幅達9.26%。長三角這片科技創新共同體的“試驗田”正茁壯成長。
長三角人口眾多、城市密集、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對于科技創新人才的磁吸效應不斷增強。相關數據顯示,長三角人才總量年均增速達8.58%,高于全國年均增速,占全國R&D人員(企業內部從事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人員)全時當量的近1/3,每萬人擁有R&D人員量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充滿活力的產業結構和就業崗位讓創新人才在這個區域更有作為,人才與城市實現了同頻共振、雙向奔赴。
長三角擁有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此集聚,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深入推進,產生的科技成果應用在C919大型客機、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等國家重大戰略工程上。上海、江蘇等地探索“基礎研究特區”建設,加大力度推進“從0到1”的原創性科技攻關,支持鼓勵創新人才“十年磨一劍”,讓長三角真正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研發在上海,生產制造在蘇州。”類似這樣的跨區域產學研深度合作模式在長三角已成為常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中,上海是理所當然的龍頭,其他區域承接全球科創中心的輻射效應,實現錯位發展,做好“自己的事”,更做好“共同的事”,不做“小而全”,而是力爭做長“長板”,通過高效率的分工協作實現共贏,從而營造“1+1+1+1>4”的發展生態。長三角各城市紛紛在滬杭寧等中心城市建立“科創飛地”,探索研發孵化在外地、產業化在本地的逆向創新模式,實現“借梯登高”“筑巢引鳳”,成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實施路徑。
跨區域的科技創新協作,關鍵在于能否打破行政壁壘。長三角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政策協同,推動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G60科創走廊始建于2016年,鏈接起三省一市9個核心城市,這里設立了長三角首只由國家引導基金參與的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不斷建立優質科創企業“蓄水池”,助推更多“硬科技”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成為科創驅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示范走廊。處于滬蘇浙毗鄰地區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成立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區,實現共謀共建共管,構建區域一體化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創新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2024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提出,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營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長三角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已蔚然成勢,科技自立自強與產業自主可控水平漸次提升,知識共享、人才共育、技術共進、產業共榮的一體化方向更加明確,在科技創新為支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探索中,開辟出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長三角特點的發展道路。
(作者均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