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漫長的歷史孕育了豐富而深厚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從古至今,中華文明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優美動人的文學藝術、精湛工藝技術等為世人所推崇。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自信。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環境和面臨的挑戰也在不斷增加。他們正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尚未完全具備辨別是非、認知世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關鍵。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培養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正因如此,將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趨勢。通過在思政教育中注入文化自信的元素,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更能夠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這樣的教育不僅對大學生的成長進步具有指導價值,更有助于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的進步,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更多具有文化自信的高素質人才。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受到諸多影響,這也使得高校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的責任更為重大。為此,加強思政教育成為當務之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國人民的內心,不斷影響著其思維和行為方式。因此,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發展,是推動文化自信建設的關鍵之舉。4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傳承的延續。文化自信既是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動力源泉,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種自信不僅需要每一位中華兒女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并將其傳承發揚,向世界展現其魅力,同時也需要客觀審視并汲取其精華,將其融入現實生活中,為人們提供指引和鼓舞,推動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新時代思政課教師隊伍。在培育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隊伍扮演著關鍵角色。為全面提升教師文化素養,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合理布局師資結構,優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夯實他們的理論教學功底。同時,教師應主動適應社會信息化發展進程,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積極參與和文化自信培育相關的研修實踐活動,利用研究中心、文化基地、文創空間等平臺資源,理論聯系實踐,解決學生真實問題,提升文化育人效果。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文化素養,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實踐路徑。
以思政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體現了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傳播與思想滲透。在融合的具體實踐中,我們應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內容的主體。這并不是簡單的合并,而是通過篩選、過濾、抵制其中不合時宜的部分,提煉出符合時代發展的精華。在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的基礎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從而實現教育內容的真正價值。唯有與自身文化相契合的核心價值觀,才能獲得最廣泛、最深刻的文化認同,增強價值觀自信,維護國家的精神獨立性。這樣的做法將為學生提供更為深刻的文化教育,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推動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融合至關重要。校園文化活動作為這一融合過程的重要載體,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與學習機會。舉辦各類傳統文化活動是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的有效途徑。例如,針對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古典服飾,學校可以開展傳統古典服飾相關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愛國情懷。同時,舉辦書畫講座及古典詩詞誦讀比賽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對古典文化的熱愛與自信。通過舉辦各類傳統文化活動,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情感寄托,進而激發他們的文化自信。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是學生學習生活的豐富補充,也是推動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探索文化自信融入路徑不僅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更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和有益嘗試。我們深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價值,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我們前行的精神支柱。因此,我們需要深入挖掘這一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與現代教育相結合,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為他們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我們堅信,這種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將為我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積極貢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前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我們的力量。
(作者單位: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