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校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使得做好這一群體的跟蹤幫扶和不斷線服務成為相關部門的工作重點之一。該現象的出現,既受高校擴招、經濟發展速度、人力資源市場需求增長放緩等客觀因素影響,也與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偏差、能力不完善等主觀因素有關。為做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幫扶工作,有必要在“精準”二字上下足功夫,建立以需求為導向、以個性化服務為特色的長效機制。當前,各地各高校正積極探索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開展跟蹤幫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跟蹤幫扶工作存在供需“兩張皮”等問題,部分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仍難以實現“早就業”“就好業”的目標。
就業需求定位不明確。按需開展就業幫扶是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前提。不同高校、不同類型、不同個體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求職需求存在差異,但實踐中的就業幫扶往往無法準確識別具體群體和特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是以“大多數需求”作為普遍標準,導致就業幫扶與畢業生求職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偏差。
就業幫扶舉措難見效。由于缺乏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群體求職需求的深入分析和把握,就業幫扶往往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提供一攬子“大而全”的咨詢指導與資源支持服務,導致就業幫扶工作浮于表面,幫扶難以切實發揮作用。
職業匹配度不高。就業幫扶“精不精”“準不準”,在于能否幫助特定群體“就好業”。然而,由于受就業需求不明確和就業考核指標等因素的影響,就業幫扶通常以滿足“有業就”為目標,使得未就業畢業生難以根據自身職業傾向“就好業”,甚至可能引發學生二次失業。
為實現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快就業”“就好業”,就業幫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須精準識別他們的就業需求,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摸清就業需求是基礎。找準就業需求、明確就業靶向是提升就業幫扶效果的基礎。一方面,建立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指導專職管理部門,明確其在幫扶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同時,在省級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統籌下,聯合校院兩級就業指導辦公室,成立離校未就業學生就業指導服務管理辦公室,承擔這一群體的就業需求分析、就業意向調查和就業指導服務等工作。另一方面,構建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動態數據管理平臺,精準識別就業需求。由各地社會保障部門牽頭,協調聯系民政、殘聯等相關單位,通過問卷調查、電話詢問、入戶走訪等方式,逐一核實、完善未就業畢業生的個人信息、學歷狀況、技能水平等核心內容,從而建立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制信息數據庫。高校應定期開展跟蹤調查和回訪工作,及時更新相關數據信息,掌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需求、培訓意愿,動態把握其就業需求的變化。
個性化就業資源供給是關鍵。進行針對性的就業資源供給,實現精準幫扶,要在“實”和“細”兩方面下功夫。首先,幫扶工作對象要“實”,確保“一個都不能少”。高校應建立“輔導員包人,學院包班,地方包校”的幫扶機制,組建由就業工作人員、輔導員、專業技能教師等構成的服務團隊,確保所有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都能得到及時幫助。其次,就業幫扶工作開展要“實”。高校可利用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信息數據庫,明確就業援助對象的人數、需求和意向等,建立就業幫扶工作實名臺賬,做到“一人一冊”,讓就業幫扶工作“看得到、摸得著”。此外,就業幫扶內容要“細”。從“服務部門配菜”轉變為“畢業生點菜”,根據未就業畢業生的需求,提供“菜單式”就業服務,建立類型化、個性化的就業幫扶模式。針對缺乏就業意愿的畢業生群體,高校要做好記錄及持續跟進服務,開展就業觀念教育與心理疏導;針對有就業意愿的待就業群體,要提供職業指導、崗位推薦、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機會等多樣化就業服務;針對“慢就業”畢業生群體,政府應加快落實政策性崗位和公共部門崗位的招聘,并積極開發各類基層就業崗位,引導未就業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同時,高校可結合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的發展潛力,向畢業生講清、講細未來發展前景,改變他們“先擇業、后就業”的就業觀念,引導其調整就業方向,實現“快就業”“早就業”;針對缺乏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難就業”畢業生群體,要制定個性化職業素養提升計劃,提供如求職簡歷撰寫、求職面試技巧、職場情商等方面的技能幫扶;針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殘疾人家庭、零就業家庭的學生以及殘疾學生等優先幫扶對象,可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求職創業補貼和企業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落實就業兜底幫扶;針對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創業補貼、稅收優惠等多種支持,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積極性。
精準人職匹配是保障。“就好業”“樂從業”是就業精準幫扶的最終目標。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優勢,對未就業畢業生的職業人格、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及綜合素質進行測評,明確他們的職業傾向。各級人力資源部門可協同高校和互聯網招聘等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優勢,長線跟蹤和分析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和動態,為他們提供與職業傾向相匹配的就業崗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聯合用人單位,積極搭建“求職者—政府平臺—用人單位”無縫對接平臺,實現就業和招聘信息共享,打破人才供需信息壁壘,根據未就業畢業生的需求和能力、職業測評結果等為畢業生精準匹配適合崗位,幫助他們盡快就業。
(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中國教育現代化研究院執行負責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