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是未來大國競爭的關鍵因素,是高質量發展的新競爭力和持久動力。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廣州應以科技自立自強之進加快形成廣州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動能新躍升。
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牽引,提升新質生產力核心驅動力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尤其是原始創新、顛覆式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是提升關鍵領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核心骨干,是原始創新和顛覆式創新的重要策源力量。
首先,廣州應積極承擔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推進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強化廣州實驗室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引領效應,積極實施“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整體提升“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進一步爭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落戶廣州,積極建設和提升創新平臺中的“N”,前瞻布局建設一批區域性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
其次,要形成高校院所、創新平臺和龍頭企業的協同創新格局,開展基礎性研究和應用研究,提升知識創造能力;積極承接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圍繞國家重點發展技術領域,謀劃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實現關鍵技術突破,開展前瞻性技術研究,加大源頭性技術儲備。
再次,要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在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建設方面的合作,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研究任務,在前瞻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加強研發合作;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牽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共同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國際合作,強化國際交流,積極與國際機構加強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的合作交流,共同組建聯合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國家合作實驗室等創新載體。
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構建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戰略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科技戰略咨詢是國家(區域)創新體系的關鍵一環,為國家(區域)創新提供決策支撐依據。
一方面,應健全廣州科技戰略咨詢體系,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技戰略咨詢智庫機構,構建政府、高校院所、創新平臺、科技領軍企業、智庫協同合作的數據庫和數據平臺,向科技戰略咨詢機構開放數據使用權限。另一方面,可實施科技創新星探計劃,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人才、科技企業、前沿科技創新成果數據庫,向高校院所、企業開放數據使用權限。此外,要圍繞廣州重大科技需求開展一批科技戰略咨詢項目研究,定期開展科技創新路線圖、關鍵核心技術路線圖、重點產業鏈科技企業招引圖譜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科技戰略咨詢標志性成果,切實為決策部門提供科技戰略決策支撐。
培育建設世界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建設新質生產力主陣地
科技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力,產業為科技創新提供市場需求和支持。放眼世界,全球科技創新策源地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所在城市,無一不是擁有世界級產業集群。這些世界級產業集群為新科學、新技術的誕生提供了優質的土壤。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和主陣地,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主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要加快組建以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領軍企業參與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聯盟,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引領相關產業發展。二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圍繞優勢產業,瞄準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設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引導基金,引導更多新技術在穗孵化。三要積極聯動港澳深,繼續壯大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集群,牽頭推動大灣區產業規劃協同,優化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鏈互補互利,建設生物醫藥和數字經濟等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四要以科技創新推動廣州傳統優勢支柱產業轉型升級,依托汽車、新型顯示等優勢產業集群,推動技術產業融合、催化新產業,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催生新產業,培育世界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
以“人工智能+數據”賦能科技和產業,打造新質生產力核心引擎
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技術為支撐,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應廣泛應用于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新技術領域,為科學技術創新提供原動力。
廣州應積極發揮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引領帶動效應,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高效安全的數據流通體制,引進和培育一批數據平臺企業,打造全球數據流通和配置中心,為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提升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能級,打造一批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引進和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科技型企業;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開展人工智能研發,應用人工智能+數據開展基礎性和應用性科學技術研發,布局前沿科技研發體系。
此外,要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揮“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的賦能效應,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深化科技與產業的融合,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以“人工智能+數據”賦能傳統優勢支柱產業與新技術融合發展,推動傳統優勢支柱產業“老樹發新芽”,催發新業態,形成新動能,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
厚植人才沃土,塑造新質生產力人才動能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新質”勞動力,人才是引起質變的關鍵。不同于傳統以簡單重復勞動為主的普通技術工人,參與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是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適應現代高端先進設備、具有知識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是加強科技領軍等高端人才的引育,強化項目、高校院所、創新平臺、科技領軍企業集聚效果,精準推動國家科技戰略高層次人才引進;圍繞重點發展產業、產業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招引人才,以研究基金的形式資助支持科研人才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吸引技術創新人才到廣州孵化創業。
二是構建“新質”勞動力培養體系和成長機制,加大對在穗高校院所和創新平臺的支持,鼓勵和引導在穗高校院所圍繞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鼓勵和引導在穗高校院所、創新平臺和科技領軍企業聯合探索海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產學研聯合引進模式,構建企業—高校訂單式技術人才培養體系。
三是加大對存量人才的培訓,加大新質生產力勞動力培訓的支持,鼓勵企業對技術工人和產業工人開展持續培訓,打造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的應用型人才隊伍。創造與使用“智能勞動者”,鼓勵人工智能企業利用智能技術研發創造“智能勞動者”,引導和鼓勵企業建設無人實驗室和無人工廠,使用“智能勞動者”開展科技創新研發和物質資料生產。
【作者劉小勇系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副教授,丁煥峰系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廣州國家創新型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2022年度課題(2022GGBT02)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高校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展現更大作為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詳細] -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積極構建未來競爭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詳細] -
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完善創業者成長鏈,培育一批勇于創新、敢于冒險的創業人才,孕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踐行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