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26日至6月6日,來自西藏佛學院畢業班的40名師生赴浙江、上海多地開展為期10天的教學實踐與國情參學,實地感受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民風民俗,探尋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千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和足跡。
中國西藏網訊 當青石板路映照著賽博花燈的霓虹,當搖櫓船劃過搭載AI交互的水巷,具有7000年文明史、1300年建鎮史的浙江桐鄉烏鎮正以傳統和現代交織的方式迎接著這群遠道而來的西藏佛學院師生。這里,不僅是聞名遐邇的江南水鄉文化旅游勝地,亦是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舉辦地,不斷“數”說著美好故事。
在烏鎮西柵游客服務中心門前,寒山與拾得的“和合”文化故事正吸引著師生們認真聆聽。牌匾上的“烏青毓秀”四個大字,寓意這里風景秀麗、人杰地靈。
圖為在烏鎮西柵景區寒山拾得雕塑前西藏佛學院師生留下合影 攝影:趙振宇
“烏鎮以市河為界,分為東柵、西柵、南柵、北柵,形成獨特的‘水陸并行、河街相鄰’格局,被譽為‘中國最后的枕水人家’。”跟著導游的講解,師生們漫步在青石路上,感受著一個與雪域藏寨完全不同的水鄉江南。
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傳統的古法染布技藝已經逐漸被遺忘。然而,在浙江烏鎮,依然保留著藍印花布這一古老的染布技術。這里是藍印花布的發源地之一,在烏鎮西柵展示的傳統草木染工藝,讓參訪師生為之震撼。身上的紅色僧衣,晾曬的藍色染布,鮮明的對比下,師生們也成為烏鎮一道美麗的風景。
圖為在烏鎮西柵染坊內西藏佛學院的學員們參觀藍印花布工藝 攝影:趙振宇
“你們從哪里來?”人頭攢動的烏鎮街巷里發出對師生家鄉的好奇。
“我們從天上來,天上西藏來。”一個故意停頓,將藏式幽默發揮得淋漓盡致,讓一問一答者盡展歡顏。
舊時烏鎮商賈云集,清晨船民沿河交易,如今仍重現這一場景,售賣臘味、手工藝品等,讓遠道而來的師生們,能夠在現代化的樓宇繁華間,繼續感受這樣獨特的地域人文和風貌。
“看不完,看不完,太美了。我把這些都錄了下來,發給了我們沒能夠來的同學,也讓他們看看這邊的生活場景。”
圖為江南水鄉間的西藏佛學院師生們 攝影:趙振宇
“烏鎮歷史上曾出過64名進士、161名舉人。編撰《文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此讀書,中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也在烏鎮東柵,寫那首著名的《從前慢》詩歌的作家、畫家木心也是我們烏鎮人……”
烏鎮的歷史與傳統文化,既有小橋流水的靜謐,也有香市廟會的喧鬧;既有茅盾、木心的文脈傳承,也有藍印花布、高桿船技的民間智慧。烏鎮的生活對于來自西藏的師生們雖然遙遠,但此時此刻,他們都在這幅人文薈萃的水鄉畫卷里。(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