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202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無私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今日西藏,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睦、人民幸福,處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回望輝煌60年,激勵書寫新答卷。為深入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在雪域高原的成功實踐;集中展現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西藏各項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全方位進步,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場景;著力闡釋西藏自治區成立的重要意義,宣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作用,呈現西藏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個創建”,推動長治久安與高質量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西藏日報全媒體即日起開設“高原甲子·時代刻度——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專欄。
在此重要節點,西藏商報推出“熱土60年 縣域經濟觀察”系列報道,從田野到企業再到園區,從農牧業轉型到新興產業崛起,聚焦西藏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發展,以鏡頭和筆觸記錄舉措成效,見證奮進力量。敬請關注。
清晨六點,海拔3900米的隆子河谷尚未完全蘇醒,晨霧中,扎西曲珍彎腰撥開黑青稞的穗子,指尖觸到顆粒飽滿的谷粒——這些泛著深紫色光澤的作物,在她腳下的田壟里已生長了千年,見證著西藏60年來農業的發展。如今,這片總面積達3.05萬畝的種植帶,正以“世界最大黑青稞種植基地”的身份,讓產業振興具象化,從農家糌粑到致富“金豆”,這顆高原“黑珍珠”如何實現華麗蛻變?下面跟隨記者的腳步一起去看看。
千年積淀 榮譽加冕
世界最大黑青稞種植基地
“阿爸說,我們祖祖輩輩就種這黑青稞。”隆子縣隆子鎮扎果村75歲老農歐珠摩挲著谷穗回憶,藏歷新年的“切瑪盒”里總少不了黑青稞炒面。據傳,1300年前,金城公主經過隆子縣葉巴村“內嘎沃”(地名)時,從邦典(藏式圍裙)中落下幾粒黑青稞種子,之后,黑青稞便在隆子扎下根來。
這種耐寒耐旱的作物,在年均日照2900小時的高原,經晝夜溫差15℃以上的淬煉,因其穎殼及籽粒表皮呈現黑紫色而得名,形狀為橢圓形或菱形,擁有普通白青稞所沒有的特殊高抗氧化性及豐富營養,累積了普通青稞3倍的花青素,成為糌粑、青稞酒的核心原料。
2014年,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認證,首次以法律形式界定了“隆子黑青稞”的地域唯一性——僅在隆子河兩岸海拔3800-4200米的砂礫土壤區適種。2019年“中國氣候好產品”稱號,則用科學數據背書:這里的青稞β-葡聚糖含量達6.8%,遠超普通品種。2023年WRCA(世界記錄認證機構)認證了“世界最大黑青稞種植基地”稱號,進一步提升了隆子黑青稞的知名度。
產業蝶變 種植規模化
科技讓老種子煥發新生
“過去靠天吃飯,現在在政府和科技的扶持下,我們黑青稞的產量越來越高了。”隆子縣忙措村村民格桑告訴記者。他口中的轉變,是從隆子縣將黑青稞列為特色支柱產業開始的。近年來,隆子縣以農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為原則,繼續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實施農業科技示范項目,擴大附加值較高的黑青稞種植面積,2024年,全縣黑青稞種植面積從1.3萬畝擴展至現在的3.05萬畝,單產從490斤/畝提高到560斤/畝,輻射帶動近5000戶群眾,年均產量達1.44萬噸。
隨著黑青稞產量的穩步提升,推進深加工產業發展成為拓展市場空間的重要路徑。“目前,隆子縣正圍繞黑青稞產業布局,積極培育深加工企業,已成功研發黑青稞糌粑、黑青稞酒、黑青稞精釀啤酒、黑青稞醋、炒黑青稞、黑青稞片、黑青稞餅干、黑青稞爆米花、黑青稞面包及藏白酒等系列高附加值產品。”隆子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扎西曲珍介紹道。
從原料到商品的價值躍升,推動著高原優質農產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廣闊市場:隆子縣西藏稞源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推出遠銷成都、拉薩等地,銷售額超2000萬元的黑青稞精釀啤酒;隆子縣扎日鄉特色產品加工合作社通過“非遺+產業”模式實現規模化生產,推出產品藏白酒廣受歡迎;隆子縣洛旦農畜產品加工合作社則通過“合作社+基地+脫貧戶”的運作模式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這三家公司是隆子黑青稞產業多元化發展的縮影。三家市場主體以差異化的產品布局,共同構建起覆蓋酒類、食品等多元產業鏈。這不僅推動黑青稞從單一原糧向高附加值商品集群跨越,更是推動本地就業增收、吸納人才發展本地產業的良性循環。
增收密碼 富民強縣
“黑珍珠”結出“金果子”
如今,隆子縣黑青稞產業鏈從無到有,已延伸至3大系列8個主要產品:既有傳統美食系列“黑青稞糌粑”,也有現代健康食品系列“黑青稞面包”。2024年,全縣加工企業年收購原料1.2萬噸,帶動300余名農牧民就近就業。4家主要加工企業已培育加工黑青稞原料600余噸,產值達到2930萬元,帶動就業53人,為群眾分紅22.5萬元。
這些數字背后,是千家萬戶生活的切實改變,而產業鏈延伸的價值躍升在西藏稞源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體現得尤為顯著。公司總經理卓瑪在接受采訪時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農戶賣黑青稞原糧,市場價每斤大概3—4元。我們通過精深加工,開發出精釀啤酒等高附加值產品,產業鏈后端產生的價值是原糧的5倍甚至10倍。這中間的增值部分,通過原料收購溢價、工資、分紅等多種方式,最終回流到了老百姓手中。”
正如他所言,西藏稞源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直接從當地老百姓手中收購黑青稞原料就超過400噸,收購價普遍高于市場均價,直接保障了種植戶的收益。并且幫助當地12名大學生、8名脫貧戶入廠工作,自2020年起向當地貧困家庭累計分紅達300余萬元,帶動了群眾在家門口致富增收。
更令人欣喜的是,公司還成為本土人才的孵化器。“我們廠里現在有幾名本地大學生技術員,還有幾名經過培訓上崗的脫貧戶員工。”畢業沒幾年的年輕技術員索朗旺堆告訴記者,“能在家鄉找到專業對口、待遇不錯的工作,還能參與把家鄉特產推向全國,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黑青稞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體現在個體收入的增長上,更成為撬動縣域經濟的新引擎。扎西曲珍向記者透露:“黑青稞產業鏈的壯大,顯著拉動了地方稅收和相關配套服務業的發展。圍繞黑青稞種植、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催生了一批小型合作社、家庭作坊和電商服務點,縣域經濟的活力明顯增強。”
從田間地頭飽滿的深紫色穗粒,到生產線上的精釀啤酒、特色餅干,再到農牧民臉上洋溢的笑容和縣域經濟的強勁脈動,隆子黑青稞這顆擁有千年歷史的“黑珍珠”,在科技賦能、產業融合與政策護航下,正源源不斷地結出惠澤萬千百姓的“金果子”。它不僅僅是這60年來,高原特色農業轉型升級的生動樣本,更鋪就了一條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振興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