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城市高樓間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深入高山河谷尋找地質斷層痕跡、采用先進技術評估震災風險……
在震災風險防治戰線工作15年的張文朋,最近又完成了一項野外探測任務,從海拔超過4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返回天津。
張文朋是天津市震災風險防治中心副主任,他所在的部門承擔著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作。“在看似平靜的地面下,地殼活動頻繁,如果我們不去搞清楚它,那么一旦發生大地震,將給我們帶來巨大損失。”張文朋說,“我們就像地震‘偵查員’,通過專業探測和防治,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結實,讓公眾搞明白,最終減輕地震造成的危害。”
張文朋在西藏開展野外探測任務。新華社發
前不久,他和同事一起到改則縣,給當地一個醫院建設項目做地震安全性評價。“這就是把地下搞清楚,為工程后續建設保駕護航。”張文朋說。
改則縣地處高海拔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為抵達這里,張文朋和同事先乘機飛抵拉薩,再轉乘汽車行駛上千公里。一路上,頭疼、腹瀉、失眠等高反癥狀接踵而至。盡管疲憊不堪,但在抵達次日,他們便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我們要對項目選址中心25公里范圍內的地質構造情況開展調查。”談及這項工作,張文朋如數家珍:“要根據地上裸露的巖層分析地下構造的情況,所以這是一個體力活,既要爬山,也要下河谷,用地質錘敲開巖石,清理剖面,細致觀察并記錄……”
但在缺氧的環境下,這些以往熟悉的動作都變得更加困難。“走快幾步,就會氣喘吁吁。”在專業的態度和頑強的毅力支撐下,張文朋和同事經過一周的野外考察,將相關地質資料收集完整,保障了項目施工的順利進行。
除了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保障重大工程建設,張文朋和同事們還深度參與地震災害風險普查。
張文朋(中)在檔案館查閱建筑結構圖紙。新華社發
2020年,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啟動。面對天津市承災體底數不明的狀況,天津市地震局牽頭部署開展了地震災害風險普查行動。張文朋和團隊深入城鄉各地實地勘察,到檔案館、資料室收集各類圖紙資料,耗時6個多月,完成天津全市3500余個自然村的抗震性能調查,收集全市5000余套結構圖紙,進一步摸清了天津市地震災害風險底數。
“這只是第一步,接著我們用相關技術對地震災害風險開展測算和預評估,再根據測算結果,開展針對性的防治。”張文朋介紹,通過開展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天津市震災風險防治中心完成了天津市活動斷層數據庫建設和地震風險評估區劃等工作。
不只是張文朋,在天津市防震減災戰線上,還有不少工作人員奮戰在一線:有的全天候值守在山區地震臺,有的正奔走在大街小巷持續調查,還有的在實驗基地開展城市韌性研究……他們的每一次出發,都伴隨著未知的挑戰;他們的每一輪堅守,都在為城鄉和人民筑牢安全防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