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畔,一場變革正在上演。近年來,山南市扎囊縣持續開展的以“氆氌之鄉錦繡扎囊”為主題的群眾性文藝活動成為西藏非遺發展歷程中的關鍵節點。這是許許多多非遺傳承人的堅守,是當地政府對于氆氌編織技藝的守護,是西藏非遺活化轉型的生動縮影,它見證著非遺經濟價值的提升與文化的傳承發展。
民主改革66年來,西藏通過政策扶持、技術革新與市場驅動,讓氆氌等傳統技藝成功走出發展困境。據西藏統計年鑒2024數據顯示,2023年山南市手工業總產值達3.2億元,占西藏手工業總產值的26%,氆氌產業直接帶動就業超5000人。而如今,山南市氆氌產業發展更為迅猛,2024年總產值達1.3億元,在西藏手工業份額中占30.95%,帶動就業人數達到7500人,相比2023年增長25%。
形式多樣
傳統與現代激情碰撞
2024年7月15日清晨,雅魯藏布江悠悠流淌,江面上晨霧尚未完全消散,山南市扎囊縣仿若被一層輕柔的薄紗覆蓋,朦朧而寧靜。空氣中彌漫著羊毛的清新香氣,絲絲縷縷,飄散在縣城的每一條大街小巷。
在扎囊縣的一個寧靜小院里,施貢氆氌編織技藝傳承人古桑羅布,正坐在那架陳舊卻意義非凡的老織機前。這架織機,承載著他的記憶,每一道磨損的痕跡,都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古桑羅布神情專注,手指在毛線間靈動自如,將一縷精心染成“高原紅”的羊毛線,精準無誤地織入經緯之中。陽光透過晨霧的縫隙,灑落在他身上,照亮了他眼中對這份技藝的熱愛與執著。
如今,山南的氆氌編織技藝正站在時代的轉折點,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多元態勢。從產業規模來看,氆氌產業不斷拓展邊界,實現了跨越式增長。2024年西藏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山南市手工業總產值顯著提升,達到4.2億元,其中氆氌產業表現格外亮眼,總產值達1.3億元,在西藏手工業份額中占比30.95%。
氆氌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就業人數持續攀升,2024年已達到7500人,相較于2023年增長了25%。這些數據直觀地展現了氆氌產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預示著其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
為推動氆氌編織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山南市扎囊縣文化和旅游局積極作為,舉辦了以“氆氌之鄉錦繡扎囊”為主題的群眾性文藝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商家。
活動現場,時尚秀無疑是整個活動的最高潮。T臺上,模特們身著由氆氌制成的時尚服裝,步伐自信而優雅。這些服裝巧妙地融合了傳統氆氌的厚重質感與現代時尚元素,風格多樣。有的設計簡約大氣,充滿都市時尚感,將氆氌的質樸與現代剪裁的利落完美結合;有的則融入了濃郁的民族風情,以精美的藏族傳統圖案裝飾,展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扎囊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鄧鵬程感慨地說:“氆氌從藏袍原料蛻變為文化IP,是西藏非遺活化的縮影。”的確,如今的氆氌已不再僅僅是一種傳統編織物,它承載著西藏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推動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西藏非遺走向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
千年技藝
在歷史長河中沉浮
走進扎囊縣城,隨處可見氆氌制成的衣服、包包等。各種展銷會上,氆氌編織品更是不可或缺的展銷物品。據《西藏通史·松贊干布篇》記載,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氆氌作為象征漢藏交融的重要聘禮,見證了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然而,時光流轉,到了21世紀初,隨著機械化生產的沖擊,這項古老技藝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幾乎被現代工業浪潮所淹沒。
山南市扎囊縣憑借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成為了氆氌的發源地之一。扎囊縣氆氌的原材料優質,經線采用棉線,也稱棉紗,分白、黑、藍三種,張力大、韌性強。緯線使用山南產的綿羊毛,多用絨毛和兩型毛,毛質松軟,為氆氌的高品質奠定了基礎。
工藝獨特,至今保持著純手工編織的傳統工藝,經洗毛、捻線、制作經線緯線、手工編織、整理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每一道工序都蘊含著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豐富經驗。當記者拜訪扎囊縣當地老工匠時,他滿臉自豪地介紹起扎囊氆氌:“咱們這扎囊氆氌,質地那叫一個厚實。它屬于門幅窄小的全毛斜紋厚重型織物,總緊度比100%還大呢。在咱這高原上,到了冬天,寒風刺骨,披上氆氌,暖得很,保暖效果特別好!”
談及氆氌的耐磨性能,他拿起一塊氆氌,一邊比劃,一邊說道:“你瞧,咱們織的氆氌,經密小、緯密大,經紗粗、緯紗細,經向緊度小、緯向緊度大。就因為這個獨特的織法,扎囊氆氌可比普通毛織物耐穿多了,一件氆氌衣物,穿個好些年都不成問題!”說到扎囊氆氌在高原多變氣候中的優勢時,他表示,扎囊氆氌編織緊密,不僅防風,表面抗濕性能也好。碰上刮風下雨,或者空氣潮濕的時候,披上它,就不用擔心被濕氣侵襲。
為了拓寬氆氌編織技藝的傳承之路,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出臺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2019年實施的西藏非遺保護相關條例,明確規定對氆氌技藝傳承人每月發放800元津貼。此外,山南市推出的“一戶一工坊”計劃,為家庭作坊提供3萬元啟動資金,幫助許多家庭工坊解決了資金難題,讓氆氌編織技藝得以在家庭中延續和發展。在這些政策的扶持下,2024年扎囊縣氆氌作坊數量回升至120家,古老的氆氌編織技藝迎來了新的生機與希望。
創新與突破
探尋非遺的現代轉型
在技術革新的道路上,扎囊縣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半自動仿手工織機的引入,為氆氌編織產業帶來了初步變革,而如今,一些工坊開始嘗試使用智能編織設備輔助生產。這些智能設備,能夠精準控制編織的密度、圖案,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的標準化程度。
在制作復雜圖案的氆氌時,智能設備能夠快速且精準地完成編織,不僅讓傳統圖案保持了原有的韻味,還使其呈現得更加精美細致。而且,它還能根據不同訂單需求,迅速調整編織參數,實現小批量、多樣化生產,滿足市場日益多樣的個性化需求。
在設計領域,扎囊縣的匠人們和設計師們大膽創新,除了將傳統紋樣與現代服裝巧妙融合,還涌現出了一批融合現代生活場景的氆氌家居用品。將氆氌與現代簡約風格相結合,設計出的氆氌沙發套、抱枕等,既保留了氆氌的獨特質感和民族特色,又能與現代家居環境完美融合,為家居空間增添了一份別樣的風情。
以氆氌為材質制作的燈具,燈罩采用半透明的氆氌面料,當燈光亮起,光線透過氆氌,營造出溫馨且富有民族風情的氛圍,讓人們在享受現代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些家居用品一經推出,便在市場上受到熱烈歡迎,成為了氆氌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傳播方面,扎囊縣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元化策略。線上,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強大傳播力,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氆氌編織技藝的魅力。線下,積極舉辦各類活動,在國內各大城市舉辦氆氌文化主題展覽,通過展示氆氌的歷史變遷、制作工藝以及精美的成品,讓觀眾能夠近距離感受氆氌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還設置手工體驗區,邀請觀眾親自參與氆氌編織,增強互動性和體驗感,讓觀眾在實踐中領略這門技藝的魅力。
在政策支持與市場創新的雙重推動下,西藏非遺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西藏自治區文化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24年西藏文創產值突破15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氆氌相關文創產品貢獻顯著。如今,氆氌手袋、氆氌飾品等產品成功進入歐洲市場,受到國際消費者的喜愛和追捧。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圣敏曾表示:“非遺活化的核心是讓技藝產生經濟價值。”扎囊縣氆氌編織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正是對這一觀點的生動詮釋。它通過技術革新、設計創新和傳播創新,實現了傳統技藝與現代市場的有效對接,不僅傳承了優秀的民族文化,還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為西藏非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