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西藏的生態環境,對于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意義。8月29日,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近年來全區檢察機關以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融合履職,精準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從源頭治理角度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為創造良好生態環境貢獻檢察力量等情況。
精準分類
嚴厲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
自治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格桑旺姆在發布會上介紹,2021年以來,全區檢察機關從積極推進長江源頭生態保護、積極保護區域藍天碧水凈土、積極守護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積極守護自然資源和耕地保護紅線、強化部門協同形成打擊合力、加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法治宣傳六個方面精準分類,嚴厲打擊破壞各項環境資源犯罪。
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與四川、云南、重慶、貴州、青海等省市簽署《關于建立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跨區域檢察協作機制》,跨區域共同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立“河湖林長+檢察長+警長”工作機制,牽頭與周邊5個省(區)人民檢察院建立青藏高原及周邊區域生態檢察協作機制;在1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及的35個林草局(保護區管理局)設立公益訴訟檢察聯絡室,積極探索“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一體化生態檢察新模式。
全區檢察機關開展“亞洲水塔保護”、揚塵污染防治公益訴訟、廢棄農用薄膜“白色污染”治理等專項行動;開展“土地執法查處領域行政非訴執行監督”專項活動,加大對行政機關環境監管和行政處罰措施履職不到位的法律監督力度;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督促侵害人由“破壞者”變為“守護人”;堅持司法與普法相結合,以案釋法加大普法力度,增強群眾法治觀念和生態保護意識。
凸顯特色
案件集中在礦產資源等領域
近年來,因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客觀原因,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民事檢察監督案件凸顯地域特色。據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主任、三級高級檢察官王旭東介紹,2021年以來,案件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農業種植等領域,案件受理數為27件,占到全部案件數的16.67%。
同時,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是公益訴訟檢察制度最初確立的“四個法定領域”之一,2021年以來,全區檢察機關堅持生態保護第一,通過依法辦案,督促相關主管單位和個人恢復、保護被毀壞林地、永久基本農田、濕地、草地;督促治理恢復被污染水源地、土壤;督促清理被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督促清理違法堆放的生活垃圾、固體廢物;督促相關單位依法關停整治違法排污企業,關閉拆除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拆除違章建筑,收取生態損害修復、賠償金等。通過一個個案例,精準監督,保藍天、護碧水、守凈土,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以有力司法履職保護西藏最美生態。
2021年以來,全區檢察機關累計受理審查逮捕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案件53件114人,依法批準逮捕32件73人;累計受理審查起訴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案件119件289人,依法提起公訴85件194人;生態環境領域民事檢察監督案件27件;行政檢察監督案件50件,其中行政裁判監督案件28件,非訴執行案件22件;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283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2214件、民事公益訴訟69件,提出檢察建議和發布公告857件,提起訴訟41件。
配合銜接
進一步形成打擊犯罪的合力
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違法犯罪需要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生態環境部門緊密配合、有效銜接,形成打擊犯罪的合力。全區檢察機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領域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雙向銜接工作,不斷探索完善相關制度機制。
格桑旺姆表示,下一步,全區檢察機關將聯合執法部門為精準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深入摸排線索、強化破案攻堅、推動源頭治理,堅決斬斷環境資源領域犯罪利益鏈條。促進聯動機制創新,進一步完善行刑銜接機制,充分發揮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優勢互補,做好部門聯動、地區聯動的執法辦案工作,特別是注重發揮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的職能作用。充分動員全民參與監督,提高市民參與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的積極性,讓犯罪分子不敢為、不愿為,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打擊環境污染犯罪的良好氛圍。
同時,也將進一步堅持問題導向,轉變辦案理念,注重抓前端、治未病,從訴源治理角度深入分析案件成因,及時總結社會治理痛點、堵點、難點,提煉治理方式方法,助力法治政府建設。進一步提升辦案能力,借助“外腦”破解專業性難題的同時,加大隊伍專業化建設力度,確保精準、高效辦案。充分發揮數字檢察賦能法律監督作用,加強與相關行政機關的信息共享力度,提升研判“數據”能力,實現精準監督,同時做好行刑銜接工作,全方位打擊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行為,進一步匯聚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打擊合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