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湖縣地處羌塘草原核心區,2022年包括多瑪鄉在內的雙湖4個鄉鎮的牧民陸續搬遷到千里之外,把大自然還給野生動物
截至目前,西藏已兌付動物肇事損失補償資金7.22億元,實現了維護群眾利益與保護野生動物的雙目標
崗巴羊加速“出圈”,體現出西藏區域公共品牌效應持續顯現
綠色,是西藏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
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西藏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不斷提高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力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示范地、綠色發展試驗地、自然保護樣板地、生態富民先行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雪域高原的生態保護體系日趨完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千家萬戶同享生態福利。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2021年召開的西藏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各族干部群眾進一步勠力同心,共同描繪“最美第三極”的生態畫卷,逐步實現“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新圖景。
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拉薩河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幅景象:游人扶欄眺望河面,市民悠閑地散步,年輕人在濱河體育場內嬉戲運動,共享碧波蕩漾、鳥語花香的自然之美。
2022年3月,總投資9.88億元的拉薩市中心城區水系修復及生態治理工程基本完成,通過水系連通、截污、景觀提升,穿城而過的水系成為拉薩亮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西藏系統保護以33條重要河流為主的江河源,通過實施拉薩河、年楚河、哲古湖等水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以及劃定河湖岸線保護范圍、加強水源涵養能力建設等,著力提升“亞洲水塔”生態功能與服務價值。
河流生態治理,是西藏全力創建生態文明高地的一個側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不斷完善生態文明法規制度體系,出臺了首部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性法規《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先后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等3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生態文明建設從注重保護向主動作為轉變。
位于昌都市卡若區的俄洛水廠,上游河流是藏東重鎮昌都城區的主要水源地。昌都市生態環境局卡若區分局局長丁雪龍介紹,政府在水源地建設了水質自動監測站,購置了氮氧分析儀、總磷分析儀等設備。通過實時監測地表水水溫、pH值、大腸桿菌等14項指標,可以掌握水質變化情況,每周在網上向群眾公示水質報告。
加強監管,是確保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舉措。西藏穩步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規劃項目實施,重點開展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空氣質量等監測網絡布點,持續開展川藏鐵路沿線、珠峰絨布河等典型區域環境監測,環境監測預報預警分析能力進一步強化。
西藏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各種措施共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治理新生態。林芝市開展雅魯藏布江、尼洋河等重要江河流域的生態保護修復及水土流失防治,加快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昌都市繪制林長制責任區圖,制作林草巡護和管護人員工作臺賬;阿里地區建立了五級河湖長組織體系,還將河湖長制體系延伸到村民小組、自然村……隨著各項措施的落地落實,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7月的雅魯藏布江北岸,草木蔥蘢。剛吃過早飯,山南市乃東區索珠鄉支崗村村民米瑪次仁就開始了巡山工作。
作為專職護林員,一天中他不僅要排查火災隱患、撿拾垃圾、觀察野生動物活動情況,還要防止出現亂挖野生藥材、砍伐林木等破壞生態的行為。“這幾年村民觀念轉變了,生態環保意識越來越強,鄉里目前有護林員161人。”米瑪次仁說,過去以砍樹為柴的村民,家家戶戶用上了燃氣灶和電爐,“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生態環境逐漸轉好。
新近發布的《2021年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區現有森林1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2.31%,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整體保持良好,達到國家規定相應水域的環境質量標準。西藏依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為高原生靈守護棲息樂土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目前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建設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1.22萬平方公里。
夏日,行駛在藏北羌塘草原上,綠色一望無際,一群群藏野驢、藏羚羊、藏原羚不時映入眼簾,它們悠閑地踱著步、吃著草。零星出現的野牦牛也不害怕公路上出現的“不速之客”,走走停停。
“長期以來,野生動物與人在羌塘草原上和諧共處。”那曲市雙湖縣多瑪鄉黨委書記普布次仁說,雙湖縣地處羌塘草原核心區,2022年包括多瑪鄉在內的雙湖4個鄉鎮的牧民陸續搬遷到千里之外,把大自然還給野生動物。
近年來,西藏生物多樣性保護好消息頻傳。藏羚羊種群數量由20世紀最低谷時的7萬余只增至30萬余只,保護等級已從瀕危物種降級為近危物種;野牦牛種群數量從20世紀近1萬頭增至2萬余頭;黑頸鶴數量從20世紀不足3000只增至萬余只,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黑頸鶴越冬地;曾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西藏馬鹿,數量從20世紀90年代的1000多頭提升至現在3000頭左右。
雪域高原野生動物“頻添新丁”的背后,是西藏久久為功,為野生動物守護棲息之地的持續努力。
——野生動植物保護有法可依。西藏先后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辦法》《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尤其是《西藏自治區陸生野生動物造成公民人身傷害或者財產損失補償辦法》的頒布實施,進一步健全了動物肇事損失補償機制。
雪豹偷食羊只、棕熊闖入牧民家搞破壞……在西藏牧區,經常可以聽到群眾談論此類故事。“遇到這種情況,牧民會用各種辦法,將肇事的野生動物‘禮送’出村,牧民的損失由政府予以補償。”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布管理站野保員次仁旦增說。
最新數據顯示,西藏已兌付動物肇事損失補償資金7.22億元,實現了維護群眾利益與保護野生動物的雙目標。
——生存家園得到保護建設。“十三五”期間,西藏投入生態保護建設資金202.3億元,重點開展造林綠化、退化濕地保護修復、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天然林保護等工程項目,全力優化動植物和人類的共同家園。
——野生動物救護條件不斷提升。在拉薩市曲水縣野生動物救護站,不時有受傷、病殘或迷途的野生動物被送來。救護站實行24小時值班制,聘請了專業獸醫隨時出診。這個臨時的“家”,不僅給野生動物提供豐富的食物,還添置了暖風機和加濕器等設備。自2019年5月成立以來,救護站已救治雪豹、野牦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300多頭(只)。
“綠”“利”雙贏踐行生態富民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西藏各地不斷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推動“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雙向轉化,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將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
——綠色農業實現生態“溢價”。在拉薩市尼木縣尼木鄉,一顆小小的車厘子已經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果”。
“這里的生態稟賦好、光照時間長,車厘子生長所需的光合作用充分。而且,我們主要施有機質含量高的羊糞肥,種出來的水果口感好,價格也賣得更高。”園區車厘子基地的負責人德吉告訴記者。
2018年10月,當地政府聯合北京援藏工作隊引進了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始種植車厘子、西紅柿、青椒等果蔬,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如今,園區的車厘子樹有6000多株,種植面積達到104畝。車厘子產業不僅壯大了村集體收入,還帶動20余戶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47歲的尼木鄉聶玉村村民沖多拉姆,在園區務工3年多,已經基本掌握車厘子種植技術,能夠熟練地授粉、施肥、剪枝。“在這里,不僅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更學到了技術。接下來,我打算承包一個大棚,嘗試自己種植車厘子。”沖多拉姆說。
越來越多經濟作物,從外省來到高原,帶動群眾增收。
——“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林芝市嘎拉村坐落在美麗的尼洋河畔,被稱為西藏“桃花第一村”。村里房前屋后和農田邊的桃林總面積超過500畝,其中野桃林270余畝,已有上百年歷史。過去,嘎拉村村民守著“桃花源”卻不知該如何致富。近年來,嘎拉村因地制宜圍繞桃花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桃花節”越辦越紅火。
嘎拉村黨支部書記邊巴說,2021年桃花節累計接待游客1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60余萬元,戶均分紅近1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
借著生態旅游的“東風”,嘎拉村開發出桃花胸針、書簽、雨傘等文創產品。一些村民還將自家房子改建成民宿。“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桃花源’,我們要保護好村里的一草一木,讓‘生態飯’越吃越香。”嘎拉村村民達瓦堅參說。
——拓展“地球第三極”品牌知名度。平均海拔4700米的日喀則市崗巴縣雪山環繞、水草豐美。生長于這里的崗巴羊,因肉質鮮嫩、無膻味深受消費者青睞。近年來,崗巴縣不僅重點培育20多家養羊專業合作社,還力推崗巴羊入選“地球第三極”區域公共品牌,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崗巴羊的加速“出圈”,體現出西藏區域公共品牌效應持續顯現。
2020年,西藏自治區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確立“地球第三極”區域公共品牌打造戰略,通過品牌化營銷、產業化運營、標準化生產,系統整合發展西藏特色優勢品牌。目前,“地球第三極”已推出天然飲用水、青稞、羊肉、高原葡萄酒等品類產品。
西藏地球第三極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格勒巴桑表示,“地球第三極”是西藏統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而打造的區域公共品牌,能夠有效助力西藏鄉村振興,推動生態農牧產業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西藏將著力推進生態富民,不斷完善生態制度體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厚植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底色、質量成色。(記者?羅布次仁?曹健?范帆?陳尚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