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普蘭縣神山岡仁波齊的周圍,有瑪旁雍措、拉昂措、納木那尼峰。這兩山兩湖組成的“神山圣湖”之地,向世人展現了“千山之宗、萬水之源”的自然壯闊之美,湖邊成群的藏野驢悠閑地在吃草。
在阿里改則縣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記者拍到一頭被救助的一歲半小雪豹。雪豹是一種大型貓科食肉動物和旗艦物種,被稱為“雪山之王”。
秋天的羌塘草原,從綠色撥轉到金色,秋色在這里無邊無際地蔓延,藏羚羊歡快地奔跑。
濕地上的黑頸鶴伸著長長的脖子優雅地散步。
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保存完整的、獨特的高寒生態系統,孕育了一座生物多樣性寶庫,野生動物種類繁多。
位于阿里地區措勤縣的扎日南木措是西藏第三大湖。措勤的藏語意思 “大湖”,正是因為扎日南木措而得名,這里是國家級濕地。
阿里革吉縣鹽湖鄉羌塘村2組扎珠說:“這些年,草原上野生動物逐漸增多,特別是放牧時經常能和藏野驢等野生動物相遇。野狼也偶爾會偷襲家里的羊,不過它們也是生命,我們都知道這些野生動物是受到保護的,會及時報告政府,也會得到適當補償。”
在瑪旁雍措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吉吾管理站,20歲的濕地保護管護員次仁旺姆和同伴在水邊撿拾垃圾。
居住在阿里噶爾縣康樂新居的斯瓊正在品嘗妻子普珍制作的酥油茶。2017年,斯瓊一家從海拔4570米的改則縣麻米鄉搬入了噶爾縣生態安置小區康樂新居。據了解,根據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當地政府對海拔4700米以上極高海拔地區實施生態搬遷,實現群眾脫貧致富和生態環境改善。
這是記者拍攝的札達土林地貌。土林是遠古時期受造山運動影響,湖底沉積的地層長期受流水切割,并逐漸風化剝蝕,從而形成的特殊地貌。札達土林有著古格王國的宮殿和寺院的遺址,記錄了一段神秘王朝消失的歷史。
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講話指出,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
為探尋我國生物多樣性之美,記者前往西藏阿里地區,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瑪旁雍措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態之美。
天際阿里,天空碧藍無云。瑪旁雍措如一顆蒼翠的綠松石,鑲嵌于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不遠處,岡仁波齊靜默佇立。湖光山色,雪山屹立。這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發源地,也被稱為“百川之源”。
阿里地區普蘭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洛桑旦增說,作為地球上高海拔地區淡水儲量最大的高寒內流湖泊,瑪旁雍措是世界高寒地區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湖泊濕地。保護區對特殊干旱荒漠氣候區的生態系統、生命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支撐發揮著巨大作用。2017年7月,瑪旁雍措正式晉升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主要保護對象是以瑪旁雍措和拉昂措為主體的濕地生態系統及生存于其中的水生、陸棲生物。
“通過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全面維護瑪旁雍措濕地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過程的完整性,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努力提高保護區保護管理、科研監測和宣傳教育水平。”洛桑旦增說。
9月底,阿里已經進入深秋,在海拔4560米的瑪旁雍措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吉吾管理站,氣溫只有8攝氏度。幾位管護員正在巡護。
巡護途中,他們不時要停下摩托車,撿拾路邊垃圾,用望遠鏡察看周邊是否有動物死亡、濕地草皮是否被破壞等現象。如果發現了問題,他們需及時上報相關部門。
今年20歲的次仁旺姆是普蘭縣霍爾鄉人。2018年8月,保護區在縣上招聘,她通過招聘正式成為保護區吉吾管理站的一名濕地保護管護員。
保護區聘用的這批濕地管護員都是當地群眾,他們責任心強且熱愛圣湖,讓他們擔任管護員,既解決了當地農牧民就業問題,也讓圣湖得到更好地保護。
成為管理員之后,每人每月可以領到1800元的工資。有初中文憑的次仁旺姆對濕地管護員這份工作很滿意。她說:“瑪旁雍措是我們世代信仰的圣湖,現在,我的工作是保護它免受污染,我也因此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希望未來全國的游客來我的家鄉觀光。”
西藏阿里又被稱作“天邊的阿里”。曾經,與這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關聯緊密的詞往往是“世界屋脊的屋脊”“無人區”“荒漠”等,而如今行進這里,會與旺盛的生命力不期而遇。
“今天的阿里,不僅經濟穩步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而且碧水藍天凈土,動物植物多樣,大部分山川仍處于原生狀態,仍然是西藏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阿里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浦春炯在接受中國環境報山河行記者采訪時,介紹了“十三五”時期阿里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情況。他表示,“十三五”時期以來,阿里地區以構建和維護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核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把生態環保作為底線、紅線、高壓線,強化污染防治和環境監管,實施生態修復和治理,推進阿里地區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起,西藏開始致力于自然保護區建設。目前,西藏已有1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國家森林公園、22個國家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地占全區國土面積的38.75%。
截至2020年底,阿里地區絕大多數保護物種種群數量恢復性明顯增長。藏羚羊種群數量由原來的兩萬只左右,增加至現在的6萬只左右;野牦牛由原來的1萬頭左右,增加至現在的兩萬頭左右;藏野驢由原來的1.5萬頭左右,增加至現在的4萬頭左右;雪豹、盤羊、巖羊、黑頸鶴等野生動物恢復性增長明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