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兩級政協委員,藏式繪畫非遺傳承人朗杰的畫筆,始終浸潤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赤子深情,更承載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擔當。從貧困山村走出的他,以文化傳承為紐帶凝聚人心,以實干篤行踐行委員職責,在雪域高原上書寫著一名文藝界政協委員守護文化根脈、增進民族團結的生動篇章。
圖為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政協委員朗杰
以技藝為媒 讓民族文化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活載體
“每一筆傳統紋樣,都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每一幅藏式彩繪,都在訴說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這是朗杰常掛在嘴邊的話。1993年踏上職業美術之路起,他便深知,藏式繪畫不僅是民族技藝,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借著洛隆縣農牧民安居工程的東風,他組建專業繪畫組,帶著130名徒弟承接彩繪業務時,就定下“畫得好更要畫得正”的準則——既嚴守傳統規制,更在圖案中融入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時代元素。昌都市解放廣場“貴賓樓”的彩繪里,傳統吉祥紋樣與時代發展圖景交相輝映;人行天橋的裝飾中,藏東文化符號與現代建筑美學完美融合。這些作品不僅讓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傳統之美,更成為展示中華文化多樣性、增強文化認同的窗口。
從成立藏式繪畫協會吸納百余名會員,到創辦彩虹民族文化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帶動逾600人就業脫貧,朗杰始終把技藝傳承與促進各民族群眾共同發展結合起來。他的團隊里,有多個民族的從業者,大家在畫筆共舞中增進了解、加深情誼,讓民族文化的傳承過程,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圖為朗杰(右一)正在輔導傳承人繪制唐卡
以傳承為責 讓文化根脈滋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厚土壤
“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技藝復制,而是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成為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作為洛隆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康沙鎮藏式繪畫及木器彩繪技藝傳承人,朗杰把技能培訓變成了播撒共同體意識的課堂。
在他的“洛隆縣唐卡制作培訓基地”“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里,累計開展的9期藏式繪畫技能培訓,不僅教會600余名學員調色、勾線的技法,更讓他們明白:每一種圖案的文化寓意,都與中華文化的整體精神一脈相承;每一次落筆,都是在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添磚加瓦。2023年成立的昌都市洛隆縣持節踏歌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更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理念,2024年培訓班的80名學員,不僅100%就業,更帶著“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的認知,把藏式繪畫帶到更多村落與建筑中,讓文化傳承的過程,成為增進文化認同、強化民族情感的過程。
朗杰推動企業與昌都市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創新“9+X”職業教育模式。“X”不僅有繪畫技藝,更有民族文化概論、非遺保護知識等。如今,131名畢業生創辦的民族文化工作室,已成為基層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陣地。
圖為朗杰參加唐卡繪畫技藝市民公開傳習活動
以履職為本 讓委員擔當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根基
“政協委員的職責,就是要在凝聚共識、增進團結上作表率。”這是朗杰對履職的理解。從2007年至今,他累計捐款捐物78萬余元,幫扶洛隆縣貧困農牧民、低保家庭和福利院孤兒時,總不忘帶上蘊含各民族友好故事的繪畫作品,讓孩子們在感受溫暖的同時,種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種子。在鄉村幫扶中,他結合當地文化特色規劃彩繪項目,既帶動就業,更通過藝術作品講述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故事,讓公益行動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作為文化藝術界政協委員,他的提案始終緊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的核心。2020年,他呼吁“將傳統民族手工藝納入職業教學”,強調要在教學中融入各民族文化交流史,從教育源頭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2021年,他提議“加強縣鄉村手工業人才培養”,主張構建“各民族工匠互助互學”的基層網絡;2025年,他在關于“通過施工建筑、運輸隊伍解決農牧民就業”的提案中,特別建議“在相關項目中融入各民族優秀文化元素,讓就業崗位成為傳播共同體理念的平臺”。這些提案既立足實際,又著眼長遠,彰顯了一名政協委員以文化為橋、凝聚民族合力的遠見擔當。
圖為朗杰被授予昌都市“藏東英才”榮譽稱號
“我的畫筆,一頭連著傳統,一頭連著未來;一頭系著民族情,一頭系著中華魂。”朗杰說。作為政協委員,他用實干守護著中華文化的根與魂,更用行動踐行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在他的畫筆下,不僅有雪域高原的壯美,更有各民族同心同德、攜手前行的時代畫卷,這畫卷里,是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深葉茂。(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小次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