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重陽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求壽之俗,漫長的歷史賦予了它更多溫暖內涵。2013年《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重陽節為我國“老年節”,這其中不僅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厚重感與生命感,也預示著我國的社會結構日漸發生著變化。
截至2020年末,我國社會60歲及以上的人口約有2.64億。2020年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與10年前相比,15到59歲年齡段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下降了6.79個百分點,而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上升了5.44個百分點,今后每年可能要增加1000萬。我們已經邁入“銀發時代”。
然而,邁入“銀發時代”不必慌。如今,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不僅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年群體的精神生活也變得愈發豐富多彩。隨處游玩、瀟灑樂觀的銀發伉儷,為社區服務發光發熱、干勁十足的老年志愿者,在老年大學繼續學習努力上進的老年大學生,這一切帶給我們的感受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改革部署和發展措施:出臺了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組織開展各類養老服務試點,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的發展……
從年輕社會到老齡社會的轉變,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理想的老齡社會不僅僅是簡單的老有所養,更是老有所用、老有所樂。
賞菊飲酒踏秋,偕老登高遠望。相信隨著人們對老人、老齡化、老齡社會有更加全新的認知,也會為其社會參與搭建更廣闊的平臺,讓全新的敬老理念融進我們的生活,更好更有效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中國西藏網 文/澤仁措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