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近日,2021年全國大骨節病防治工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共洛隆縣委副書記、縣長群澤巴登介紹了洛隆縣大骨節病防治工作情況。
圖為群澤巴登在研討會上發言 攝影:楊月云
大骨節病是一種地方性、多發性、變形性骨關節病,患者主要在兒童、少年時期發病,輕則四肢關節疼痛、關節畸形,重則喪失勞動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目前,大骨節病在我國分布于黑龍江、河北、西藏等13個省區的山區和半山區,在西藏局地發病率較高。洛隆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西南部,平均海拔3700米,屬以農為主的半農半牧縣,也是大骨節病病區之一。
群澤巴登現場提供了近年洛隆縣大骨節病綜合防治工作的幾組數據:
2015年以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林劍浩教授多次組織北京大學關節病研究所、北京厚愛關節健康公益基金會專家、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醫療公益團隊),在洛隆縣開展大骨節病流調、篩查、義診、病區標本采集、防治知識宣傳、防治措施培訓等工作,并于2017年與洛隆縣簽訂了為期五年對口支援合作協議。幾年來,醫療公益團隊累計義診群眾達5500余人次,完成43對兒童生命體征監測,發放各類藥物價值15萬余萬,開展業務培訓130余人次。2019年8月開始,在醫療公益團隊支持幫助下,累計完成膝髖關節手術置換63人82例。
2016年以來,洛隆縣先后投放成人大骨節病救治藥物5次,惠及群眾1239人次;積極開展“陽光大米”行動,2015年至今,累計投入資金765.37萬元,采購糧食250.6萬斤,受益兒童達7300人次;2016年以來,十三五期間易地搬遷1777戶、9081人,其中大骨節病區易地搬遷點15個。先后投入資金1.36億元完善農村安全飲水設施279個,惠及群眾1648戶8521人;2016年以來,為降低嬰幼兒發病率,累計發放兒童營養包2.21萬包,惠及兒童5033人次。
隨著洛隆縣綜合防治工作機制的日益健全,大骨節病防治成效顯著,2017年以來大骨節病新增病例為0。
群澤巴登在會上,介紹了幾位患者的治療情況,他們當中,患病最長的受病痛折磨超過20年,因為身體情況成為家庭的經濟負擔,患者心理包袱也非常沉重。在接受醫療公益團隊的手術治療之后,病患的身體機能和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觀,拄拐的扔掉了雙拐、原來有手藝的也重拾了技能,有的則開始經營小賣部。曾經的家庭負擔,現在成了收入來源,病患擺脫了病痛和貧困,更擺脫了精神桎梏。
群澤巴登是昌都人,從2014年起到洛隆縣工作。研討會結束后,他向我們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親身感受。
群澤巴登說,這些患者之前一直生活在大山深處,有些沒有出過西藏自治區,有些沒有出過昌都市,有的甚至沒有出過縣。醫療公益團隊直接把他們送到首都北京接受救治,期間得到了首都人民無微不至的關懷。在他們返回西藏之前,還在天安門城樓上合影。他們親身感受祖國大家庭各民族兄弟姐妹所給予的溫暖,感受到了偉大祖國的強大、強盛。
群澤巴登說,我在洛隆工作七年了,七年前的洛隆和現在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有摩托車就了不起了,現在很多群眾都有小汽車,有些還買了大型貨車跑運輸。就業渠道也很廣,即便沒有手藝,也可以到人社局接受培訓。從自身發展上面,我們做了很多的特色產業,比如種植業、養殖業,除了傳統的經濟林以外,還有生態林,發展得紅紅火火。交通四通八達,安全飲用水全覆蓋,教育實現5個百分之百,醫療衛生得到全面提升,良種基地、商品糧基地基本建立,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稱號。
群澤巴登說,洛隆是整個中國高質量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脫貧攻堅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工作的完結,而是新生活的開始,下一步要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相信在中央關心、全國支援、西藏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基礎上,西藏會越來越好,祖國會越來越強大。(中國西藏網 記者/楊月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