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軍軍長的張國華,率第十八軍師以上干部奉命趕赴重慶,接受劉伯承、鄧小平下達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命令。在十八軍進藏動員大會上,鄧小平同志親自坐鎮,他對張國華的講話帶頭鼓掌,并為十八軍將士題詞鼓勵:“接受與完成黨所給予的最艱苦的任務,是每個共產黨員、每個革命軍人無上的光榮。”此后,這支部隊以堅定不移的黨性和大無畏的英勇,頂風冒雪、忍饑挨餓,征服了雪山、冰河、險灘,完成了“第二次長征”,并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青藏、川藏兩條公路。
圖為在兩路口出師大會上宣誓 攝于1951年
二郎山 連打“三場硬仗”
“1950年4月,十八軍先遣部隊開始進藏,昌都戰役即將打響,由于二郎山交通阻塞,給前方物資供應帶來極大困難和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軍、師(54師)黨委決定把搶修川藏公路二郎山險段的任務交給162團去執行。”十八軍進藏女兵、原十八軍54師162團政委翟壽亭的愛人李桂榮,講起了那段筑路往事。
二郎山地處川藏交通咽喉,解放前雖有過公路,但由于標準低,又多年沒有養護,路段塌方嚴重,路面只留著一米多的痕跡,無法行車。后經搶修能勉強通車,但雨季來到,維修和保證通車又成了難題,迫切需要部隊前去搶修。1950年6月,162團從川西邛崍向二郎山進發執行搶修任務。經過8天的艱苦行軍,戰士們在雨霧蒙蒙中趕到了二郎山腳下的爛池子。
“下定決心,誓把公路修到西藏去!”“解放西藏!讓藏族同胞享安康!”戰士們喊著口號,像投入戰斗那樣,向山上行進。
“壽亭和團首長率領部隊投入施工,接連打了‘三場硬仗’。頭一個便是和十里左右半人深的爛稀泥作戰,把路面鋪平。清除稀泥的工具不夠,大家就用藤、竹編筐和簸箕,筐抬箕挑地奮斗了一個多月,才清除了稀泥,用石頭、河沙和碎石填平路面,把它夯得結結實實。第二場硬仗是應對路面常有塌方發生的問題。為此,戰士們時刻警惕著排除險情,及時修復、加固塌方路段,不知挑了多少擔碎石去墊路。
第三場硬仗就是戰石方。二郎山‘巨石滿山崗’,路要暢通,就要加寬路面,戰士們不得不將繩子系在腰間,懸空打炮眼,劈開巨石后,再用撬、搬、推各種辦法降服‘石老虎’,以平整路面。”
經過50天的拼搏,戰士們提前于8月30日完成了搶修任務,二郎山上下八十里公路全線暢通。
圖為戰士在二郎山清掃道路上的雪 攝于1951年
“人多手多辦法多,要把山打通”
繼二郎山公路修復后,162團的戰士們緊接著投入到加寬加固路面的戰斗。“要完成任務,將這支戰斗隊變成工程隊,還得從頭學起。沒有工程技術人員,師團黨委號召開民主會,依靠群眾出主意、想辦法;在有技術人員支援時,戰士們虛心學習,掌握施工技術和一些筑路知識、經驗,不斷提高作業方法和效率。”
“毛主席指示進藏部隊‘一面進軍,一面修路’,戰士們帶著‘新武器’:鐵鍬、洋鎬、鋤頭……還要帶上七八天的糧食,再加上個人的東西,普遍都有八九十斤,身體好的青壯年同志還要多背一些,有的就超過一百斤了。當時,國家給配了一些裝備,因為考慮到進藏路上寒冷,給每人發了一套絨衣。現在絨衣已經不新鮮了,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能有一套絨衣真是高興得不得了。可當時老是下雨,一下雨路又滑,有的人確實背不動了,最后就把絨衣卷成一個卷,放到老百姓的莊稼地里。放下以后,心里又舍不得,走出了很遠還要回來再看看,絨衣是不是已經被人家拿走了。”李桂榮老人說道。
一身軍裝污泥染、雨水淋、汗水浸,白天濕淋淋的一身,晚上樹枝燒火烤干;糧食供應常有困難,只能勒緊腰帶少食,盡管條件艱苦、勞動強度大,戰士們仍不畏艱難,從未停止作業。“壽亭常用紅軍長征的艱苦生活教育大家,這點苦不算什么,和作戰相比,出點汗更不算什么。”
圖為在甘孜機場前留念 攝于1951年 左一為翟壽亭
1951年3月,162團同54師的兄弟部隊一起奉命繼續西進,參加甘孜機場的施工;同年10月,甘孜機場基本竣工,為了盡快地貫通川藏交通,162團與兄弟部隊一起,去執行年前打通雀兒山的任務。
“為了幫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筑路!”“軍民一致戰勝天險,克服困難打通康藏交通,為完成鞏固國防繁榮經濟的光榮任務而奮斗!”“讓高山低頭,河水讓路。”從北京和西南局傳來的黨中央、毛主席對筑路部隊的指示和鼓勵,讓戰士們進一步認識了搶修川藏公路的重大意義,大家的斗志更高了,信心也更加堅定。“戰士們高唱著‘人多手多辦法多,要把山打通’,沒有水喝就化雪吃,洋鎬震得虎口欲裂仍強忍著施工,攀到險山上砍樹木燒化凍土,赤腳跳進冰冷的泥水作業……終于攻破了川藏交通線上的第一道險關。”(中國西藏網 記者/吳建穎 孔夏 講述者/李桂榮 圖片均由翟壽亭女兒翟新利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