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州臺江縣的“村BA”到貴州榕江縣的“村超”,從海南文昌市的“村排”到湖南湘陰縣的“村甲”,從湖南保靖縣的“村廚”到全國各地火熱展開的“村晚”“村越”“村K”等,這些生于鄉村、長于鄉間的“村”字頭文體活動,不僅迅速在線上線下火爆出圈,還帶動了“村”字號文旅品牌的流量走俏?!霸丁钡泥l村文化形式緣何引得人們“著迷上頭”?主要的原因是它們滿足了農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的向往和追求,最大程度地釋放了鄉村的情感張力、內生動力、首創精神。當“村”字頭“主旋律”悄然奏起,如何推動相關活動走深走實,讓農民群眾登上舞臺“唱好角”“做民星”,同時讓當地文旅更好地接住這一波“潑天的流量”呢?
圍繞“村”字做文章,發揮村民主觀意識的“能動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鄉親。貼近群眾、凝聚民力是“村”字號文體活動蓬勃發展的秘訣。廣東揭陽市漁湖街道漁江村入選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之一,在村民們自發組織的“村晚”舞臺上,農民、漁民、村嫂紛紛登臺亮相,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的舞龍、潮劇、普寧英歌舞表演等突出本土特色,打造揭陽味道,贏得了臺下鄰里鄉親們的捧場助威;浙江杭州市桐廬縣莪山畬族鄉龍峰民族村的村民們各懷絕技、各展所長,他們每年都會精心編排富有畬鄉風情的歌舞節目,巧妙串聯,呈現出一場場熱鬧非凡的民俗演出。這樣的“村晚”激發了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和非凡創造力,讓村民節目作品既有鄉土氣,又有煙火味,更具民族魂,彰顯了蘊藏在廣袤鄉村的無限魅力與潛在后勁。
圍繞“美”字做文章,勾勒鄉村文化特色的“脈絡圖”。形式各異的“村”字頭文體活動立足于各地特色的文化資源稟賦,形成一系列有益的社會實踐。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深入挖掘本地村莊“茶”“荷”“紅”“村”等傳統文化內涵,推出了春茶文化節、荷花文化旅游節等系列文化盛事,打造紅色教育資源與民族團結示范點,開展嶺南布山“村”字頭文化習俗活動,讓“送文化”逐漸轉為“種文化”;當貴州榕江縣“村超”的中場休息哨聲響起,漢、侗雙語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引發全場5萬名觀眾大合唱,這種現代足球與傳統民族文化的融合表達兼具生命感染力與藝術表現力?!按濉弊诸^文體活動的出圈出彩要積極從優秀鄉村文化資源中尋找答案,因地制宜激發和保護傳統文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不竭動力。
圍繞“興”字做文章,打造文旅產業增長的“驅動器”。“村”字頭文體活動與當地的旅游、產業、農業、就業等形成融合發展的蓬勃態勢,讓不少村寨吃到了發展“紅利”。2024年國慶假期,“村超”舉辦地榕江縣共接待游客49.89萬人次,同比增長24.8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2億元;作為全國首批籃球城市的浙江諸暨市去年舉辦的“村BA”場場火爆,既為當地夜經濟小鎮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流,又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創業和就業機會。要讓“村”字頭IP活動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自編自導自演”的自嗨層面,還需要勤包裝、善營銷、懂吆喝,只有這樣,才能使“村”字招牌從“出圈”到“長紅”,從“流量”到“留量”,從“樂子”到“路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