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加強頂層設計,科學凝練項目指南,組織實施農牧領域科技項目,不斷健全科技創新平臺,穩步提升全區農牧科技創新水平。布局了一批農牧業發展科技平臺與基地,培養和選派了一大批基層科技人才,組織實施科技項目384項,支持各類資金達25億元。
走進位于山南市加查縣的惹米產業園區,西藏安琪珠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一片繁忙景象。“公司結合西藏獨特的高原環境和物種資源,選育培養特有菌種,并對其中具有益生功能的菌株進行系統性研究與產業化應用,打造出鮮活優質的益生菌制品、膳食補充劑等產品。”公司項目經理何新章介紹,整個車間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實現了全工段自動控制、全封閉輸送、數字化管理及全工段質量可追溯。其自主研發的生產工藝,不僅填補了西藏地區生物制品的空白,菌種和關鍵技術還突破國際技術封鎖,實現全過程自主可控。
日前,高原益生菌項目已經實現量產。何新章告訴記者:“高原特色微生物產業的培育,將推動當地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在帶動農牧民群眾增收、壯大集體經濟、驅動生產力向新能級躍遷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自治區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聚焦農牧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核心技術,組織布局并實施科技重大專項31項,經費3.43億元,重點開展青稞、飼草、特色畜禽、特色農產品加工、科技興邊富民強縣穩邊和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等方面研究示范。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西藏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通過新技術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日喀則市素有“世界青稞之鄉”的美譽,青稞產量約占西藏總產量的5成。近年來,日喀則市立足傳統青稞產業優勢,深耕青稞良種培育,加強青稞產品研發,著力打造青稞全產業鏈,提高青稞品牌附加值,為當地農戶打開了“致富門”。
青稞產業做大做強,不僅要有資金、技術,更要有創新。說起“小青稞”里的“生意經”,西藏格藏青稞食品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小索頓深有感觸。20年前,公司還是一家青稞加工小作坊,為了擴大規模,企業先后貸款1850多萬元更新加工設備、加強技術研發,逐漸發展成擁有“童嘎”“谷麥粒稞”等多個知名品牌的青稞食品生產銷售公司。目前,公司相繼研發生產豌豆糌粑、青稞餅干、青稞爆米花等10余類產品,認證綠色食品4個,年收購青稞315萬公斤左右,帶動種植戶1550多家。
昌都市八宿縣旺比村,“科技致富經”送到田間地頭。成串的圣女果沉甸甸地壓彎枝頭、即將成熟的黃瓜青翠欲滴、蔬菜幼苗整齊栽種成排……植被難以存活的鹽堿地,經過科技“改造”已成為旺比村農產品的豐收樂園。在物聯網植物工廠,全水培種植技術擺脫了當地土壤條件的制約,能確保任何氣候條件下都能實現全年全天候蔬果種植。工作人員通過監看溫室前端控制臺,便可精準掌握農作物生長情況。科技在農業種植領域的廣泛應用,讓當地三十多畝鹽堿地變廢為寶,這正是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助力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傳統農牧業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深度融合。”自治區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圍繞農牧業生產實際中的技術薄弱環節,組織實施重點研發及轉化項目348項,經費3.48億元,在耕地保護、耕作栽培、畜禽選育與健康養殖、經濟作物培育、設施農業發展、動植物病蟲害防治等方向開展研究。圍繞青藏高原農牧特色產業化發展,指導組織區內外科研院所合作實施5個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經費1.27億元,大力發展青稞和飼草、牦牛和藏羊、藏豬和藏雞等高原特色優質資源產業。通過各類科技項目實施,初步形成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技術模式集成—適用技術推廣”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立起西藏農牧業全產業鏈技術支撐體系,大力提升了農牧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有效促進了農牧業產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