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資源稟賦 發揮比較優勢
西藏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視察時“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符合西藏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重要指示,提出“西藏推進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良好的物質基礎和巨大的資源優勢。我們要圍繞建成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清潔能源基地和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打高原牌、綠色牌、特色牌,用好外力、增強內力、凝聚合力,切實把政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奔向共同富裕。”這一目標任務的提出,是區黨委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進一步發揮西藏在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的比較優勢,自覺把西藏工作放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研究思考和推動落實的具體實踐,是實現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實踐反復證明,地方經濟要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謀求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持久的特色競爭優勢。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打高原牌、綠色牌、特色牌”,以“特”制勝,將特色優勢和比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的路子,這就是“符合西藏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西藏是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水風光熱資源、土地草場資源、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厚,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聚焦“特色、集聚、整合、開放”的發展路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狠抓提質增效,以旅游業、天然飲用水、藏醫藥業、民族手工業、高原特色食飲品業、礦產業、建材業等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取得了穩步快速發展,為西藏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一條符合西藏實際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在國內外競爭中的比較優勢日益顯現。同時,作為邊疆民族地區,西藏又存在經濟基礎、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等客觀因素。“堅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對西藏立足資源稟賦條件和比較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加快補足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短板”,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提供了精確指導。
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心懷“國之大者”,緊抓戰略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今年又親臨西藏視察指導,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擘畫了藍圖、明確了目標、提供了指南。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踐行“雙碳”目標、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戰略深入實施,隨著川藏鐵路、清潔能源基地、邊境安全能力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快速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戰略機遇千載難逢。
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深入推進西藏特色產業發展。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要立足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優化一產、壯大二產、提升三產,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堅持資源是根、特色是本、文化是靈魂、市場是導向,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提升“冬游西藏”“文創西藏”“中國西藏·扎西德勒”品牌影響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全域全時高質量發展。要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堅持水光風熱互補、源網荷儲一體,全力構建清潔能源“一基地、兩示范”發展新格局,著力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清潔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區。要加快發展綠色工業,重點推動綠色礦業、天然飲用水和民族手工業發展,加快建筑業、建材業轉型升級。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發展研發設計、金融保險、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人民多樣化需求。要加快發展高原生物產業,堅持穩糧、興牧、強特色,高標準建設一批青稞、牦牛等特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推動“兩江四河”河谷經濟帶建設。要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建強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社會主義大市場有機聯結起來,有序發展現代化種養殖。要積極發展藏藥產業。要加快發展高新數字產業,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衛星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建設面向南亞數字港,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要加快發展邊貿物流業,加強吉隆、樟木、普蘭口岸基礎設施和功能建設,實施邊民互市進口商品落地加工。
我們要搶抓歷史機遇,打好“高原牌”、走好“優勢路”,把雪域高原獨特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和發展競爭力,在高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上腳踏實地做好轉化文章,進一步發揮西藏在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的比較優勢,努力創建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彰顯西藏在落實國家使命和國家戰略中的責任擔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源頭活水”注進來 發展動力強起來
區科技廳駐吉榮村工作隊通過引進青稞良種“藏青2000”和“藏青17”,實施農業種植科技項目,實現青稞畝產量從450斤增長到530斤,增產量達17.8%;全村青稞增產173040斤,增收432600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