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厚底子” 鼓起“錢袋子”
近年來,西藏日喀則仁布縣堅持把推進農牧區產業革命作為促進發展、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有力抓手,積極探索出了“黨支部+合作社+農牧民”的發展模式,把資源整合起來、把農牧民組織起來、把產業發展起來,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不斷發展壯大專合組織,有效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既把合作社“扶上馬”,又在合作社發展的道路上“送一程”,實現了產業發展從“輸血型”到“造血型”的良好轉變。截至目前,仁布縣已注冊運營合作社129家,入股人數達9775人,貧困戶、邊緣戶、村“兩委”班子、農牧民黨員、殘疾群眾實現了100%入股,解決當地群眾就業885人,其中貧困戶就業人數586人、邊緣戶就業人數77人,累計實現創收4000余萬元。
強化黨建引領,整合資源興建專合組織。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大力發展農牧區產業,以“支部領辦、支書領銜、村集體領頭”的思路,建設組織架構,將農牧戶資金、資產、資源等入股,按照“地域相臨、產業相同、功能相近”的原則,整合產業資源、社會資源,創新組建“產銷一體”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全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牧戶”發展模式,切實將合作社打造成為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的主陣地。同時,該縣著力加強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指導隊伍建設,組建了23人的縣、鄉兩級合作社輔導員隊伍以及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牽頭負責的專合組織專班,為合作社發展持續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指導。
推動產業革命,提質增效發展專合組織。堅持發展與規范并重、數量與質量并舉,堅定不移推動種植、養殖、勞務、手工、運輸、工程機械等專合組織組建發展,依托黨員帶動貧困戶、邊緣戶參與和支持專合組織規范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大力推行生產托管、聯耕聯種、土地流轉、集中養殖等,最大限度把勞動力從傳統種植養殖業中解放出來,支持和推動剩余勞動力通過外出務工、自主經商、參與產業等形式,多渠道、多方面增加收入。同時,該縣積極與日喀則市專合辦溝通對接,扎實開展示范合作社創建和申報工作,2020年計劃完成32家縣級示范社、28家市級示范社、5家自治區級示范社創建工作,力爭達到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合作社發展水平的效果。
結合區域實際,因地制宜狠抓牛羊產業。立足資源稟賦、市場需求、產業基礎,以農牧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合資源、建立基地、壯大規模、聯通市場,不斷加大畜群結構調整,加強分類分群、科學養殖技術推廣力度,全力推進整鄉整村牛羊養殖合作社組建發展,切實做到重點突出、優勢放大。截至目前,已完成組建牛羊合作社17家,另有14家正在組建;新建羊圈140座、牛圈73座,共計面積約4萬平方米;入社農牧戶預計達到2728戶,羊入股71571只、牛入股2142頭;羊入圈38751只、入圈率達53.3%,牛入圈2111頭、入圈率達88.4%。今年,該縣預計牛羊出欄59700頭(只)、同比增加85.5%、實現創收3000萬元。
轉變生產方式,全面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通過組建牛羊養殖合作社,促進牛羊養殖以戶為單位向以合作社養殖點為單位轉變,推動全放牧飼養型向全舍室、半舍室半放牧型轉變,推廣科學養殖,調整畜群結構,發揮規模效益,不斷助推牧業現代化發展。通過牛羊全部入股,仁布縣已經初步實現了人畜分離,農牧區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提升、衛生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成為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和行動自覺。
目前,仁布縣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正從規模化發展向規范化提升轉變,農牧區產業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持續激增,逐步達到“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的整體效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保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結對幫扶“三區三州” 這個“窮親戚”務必走好
“三區三州”是中國最大的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戰中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結對幫扶的援助力量作為關鍵時期的“奇兵”和“勁旅”,要充分認識困難、發揮作用,助力“三區三州”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詳細] -
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最后總攻
“三區三州”是中國脫貧攻堅史上的特有名詞。2020年在北京,指出要繼續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落實脫貧攻堅方案,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政策落實。[詳細] -
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目前全國還剩余551萬貧困人口未脫貧,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主要集中在包括四川涼山州在內的“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