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河間市巧用“詩經”文化,激發學生內心詩性
“振鷺班”“凱風班”“駿德班”“灼華班”……在河北省河間市詩經村鎮詩經村初級中學,每個班級都有獨特且雅致的“詩經名”,這個“詩經名”會陪伴該班學生三年求學之旅。該校校長高艷輝介紹,“詩經名”是由各班班主任指導學生從《詩經》中挑選一些意蘊豐富的詞匯,再由學生集體討論、投票表決,選擇一個作為班級的“詩經名”。
漫步于河間市中小學校園,不經意間便會嗅到濃郁的“詩經”味道。記者倍感詫異,一部誕生于先秦時期的古典詩歌集,是如何融入現代校園,并為學生所喜愛的?
吟詩記
現存的《詩經》是由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傳下來的,而毛萇正是在河間廣傳《詩經》,最后長眠于此。此后,河間也被稱為《詩經》的再生地。
不能讓《詩經》埋在故紙堆里,要讓經典“活”起來、傳下去。把弘揚傳承詩經文化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已成為河間市委市政府的共識。河間市委書記王丙林明確提出,要樹立文化自覺,注重傳承,將詩經文化植入校園,提升青少年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共305篇。一些篇目深奧難懂,讓學生全部領會并非易事。對此,河間市第一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趙增成表示,要針對不同學段學生認知特點,從《詩經》中精選代表性強、文質皆美的篇目,讓學生熟讀成誦、了然于心。
翻開河間一實小的校本教材《詩經選讀》,厚厚的200多頁內容,共精選了“國風”卷37首詩、“雅”卷11首詩、“頌”卷2首詩,學生學完便能對《詩經》有完整概略印象。《詩經選讀》還按難度明確區分通用篇目和高年級學習篇目,所有選篇全部注音,配有詳細注釋、譯文和“閱讀提示”,為學生吟誦《詩經》掃清障礙。
在河間市曙光小學,學生吟誦《詩經》已成為常態活動;河間市第十四中學的108個班級均成立了以《詩經》內容命名的詩經誦讀社,每天定時誦讀;詩經村鎮詩經村初級中學每學期都舉辦《詩經》誦讀大賽,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競賽……記者走訪發現,在通俗易懂、選材精當的《詩經》校本教材支持下,河間不少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
瑯瑯吟誦聲,詩意疊心間。《詩經》潛移默化地根植于河間青少年心中,不斷激發他們內心潛藏的詩性。
種詩記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周南·卷耳》中的“卷耳”是什么?
“無田甫田,維莠驕驕。”《齊風·甫田》中的“莠”是哪種植物?
…………
《詩經》中涉及到的植物種類繁多,而河間一實小的學生,卻能不假思索地說出“卷耳”是蒼耳,“莠”是狗尾草,并清楚介紹各類植物在《詩經》中的出處。
原來,在該校魚躍樓的頂樓,有一個“詩經植物園”,栽種了80余種出自《詩經》的植物。學校為每一種植物制作了知識展示牌,注明其在《詩經》中的出處。每周,學生以班級為單位來到“詩經植物園”,教師帶著學生一一熟悉各類植物的名稱、用途和象征意義。
毛臭椿、蒺藜、木瓜、旱芹、柳樹、苦菜、車前子、白蒿……在距離河間城南不遠的瀛州鎮角樓村,還有一處更大的“詩經植物園”。《詩經》愛好者朱曉兵開發了10畝地的試驗田,專種“詩經”,已經將《詩經》里的150余種植物基本種在植物園里了。這個“詩經植物園”,已經成為當地中小學重要的《詩經》研學基地。河間中小學生到“詩經植物園”研學,了解不同植物所蘊含的“詩經文化”故事。
把《詩經》里的花草樹木種回泥土里,河間教育人打造了注解《詩經》的“活教材”,更著力把《詩經》種在校園里,植根于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打造“目之所及皆為《詩經》”的校園文化,河間一實小設置“詩經寫字墻”,教師每天早晨來這里書寫“詩經”名句;建成“詩經館”,陳列與《詩經》有關的典籍、文獻等;建好“詩經讀書屋”,學生們在此閱讀《詩經》等典籍……
打造《詩經》特色的“雅平臺”,河間十四中成立多個藝術社團,定期舉辦《詩經》專題的畫展、書法展、歌詩吟唱賽、《詩經》藝術節等活動,讓師生充分沉浸在《詩經》文化中。
傳詩記
今年的教師節前夕,河間市在詩經公園為10對教師新人集體頒發了結婚證。同時,由河間市詩經研究會副會長、詩經詩社社長董杰為新人講授《詩經》中的《周南·桃夭》《周南·樛木》,引導教師新人加深對《詩經》中婚姻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2010年退休后,董杰便潛心研究《詩經》,并把傳承《詩經》視為己任。董杰長期在河間一實小、河間第十四中學和詩經村鎮的中小學等校為師生志愿講解《詩經》,并深度參與多個學校《詩經》校本教材的制定。“用詩性喚醒人性,以詩美教化心靈。《詩經》是有魅力的,學生們懂了就會愛上《詩經》。”董杰尤其關切的是培養“詩經教師”,以師帶生,讓《詩經》在河間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讓教師提前研讀《詩經》,再引領學生領悟《詩經》,正逐漸成為河間城區不少中小學的常規動作。一方面,部分學校定期開展“詩經大講堂活動”,邀請董杰這樣的資深學者來校講解《詩經》,組織學校教師集體學習。另一方面,學校針對圈定的《詩經》篇目,要求學校教師,特別是語文學科的教師鉆研弄通,再為學生作細致講解。
鄉鎮中小學如何因地制宜傳承《詩經》?地處遍遠的臥佛堂鎮,距離市區超過30公里。據臥佛堂學區中心學校校長劉東介紹,臥佛堂學區正在研究城區中學傳承《詩經》的經驗,下一步將通過開展遴選《詩經》篇目、開展日常誦讀等活動,讓《詩經》逐步走進校園、走到偏遠鄉村,提升鄉村教育的品位。
從不知、不懂《詩經》,到大聲吟誦、品味《詩經》,河間青少年逐漸體會到經典的深邃,為人生增添詩性。“要進一步讓《詩經》在河間中小學落地生花,巧用傳統文化育人,給學生的文化品位‘筑好基’。”中共河間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槐尚林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河北加強民辦學校管理
河北省頒布《省屬民辦學校辦學行為記錄管理辦法(試行)》,決定建立民辦學校辦學行為記錄信息管理系統,省屬民辦學校要形成辦學行為電子檔案,以此加強民辦學校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提高內部管理水平。 [詳細] -
河北規范“雙一流”專項資金管理 建立基于績效評價的動態調整機制
日前,為進一步規范管理,提高使用績效,河北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修訂并印發《河北省“雙一流”大學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詳細] -
河北多舉措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空間
河北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省民政廳聯合印發《關于做好高校畢業生城鄉基層就業崗位發布工作的通知》,提出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歸集發布一批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城鄉基層崗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