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見證萬千裸鯉成長路
在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她就是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的推廣研究員祁洪芳。1989年,祁洪芳從西南農業大學水產系淡水漁業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工作至今。30年來,祁洪芳一直致力于青海湖裸鯉原種保存、資源救護、青海湖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和科研項目編報等工作。
每天,祁洪芳接觸最多的就是一尾尾裸鯉幼苗,幾厘米長的小魚苗在工作人員的精心呵護下,經過撈魚、人工授精、胚胎發育、出膜、平游、幼苗放流這一整個過程,一年后才能慢慢成長為一條成年裸鯉。
“每當看著湖里一群群湟魚游來游去,我都特別欣慰,因為救護中心每年都要放歸魚苗2000萬尾,在這些湟魚當中,差不多有23%的魚苗是從我們中心培育出去的?!逼詈榉紕忧榈卣f。
青海湖裸鯉又稱“湟魚”,是青海湖生態鏈中的核心物種,僅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湖周支流。然而由于湟魚生長慢,加之此前過度捕撈,2000年青海湖的裸鯉資源不足3000噸,通過多年的保護,2021年,青海湖裸鯉資源達到10.85萬噸,是2000年的42倍。從不足3000噸到10.85萬噸,數字背后是從瀕臨滅絕到“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生態美重現,是祁洪芳與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員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
祁洪芳告訴記者,她所從事的這份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極強的毅力。由于工作的特殊性,20年前,祁洪芳和同事長期在野外風餐露宿,住帳篷、吃河水是家常便飯,雖然條件很艱苦,但是他們從無怨言。
2001年11月,她和同事利用GPS衛星定位系統,沿著青海湖360公里的水涯線,經歷徒步沙灘、沼澤,夜宿荒漠等種種險境,埋設了200余塊標石,建立了湖泊拐點坐標系,此后,每年都對青海湖湖泊面積、海拔高程、湖水深度、容積以及湖水理化因子、湖泊生物、生產力、入湖資源量、裸鯉生活史、生物學特性進行調查和檢測,積累了資料,搭建起較為翔實的青海湖裸鯉基礎數據資料庫。
每年8月,祁洪芳都要“出海”,對青海湖全湖的裸鯉資源進行監測。每次都要在監測船上吃住5到6天,除了對24個監測點進行晝夜監測,還要克服風浪天氣以及暈船帶來的不適。
2005年9月11日夜晚,“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刮斷了監測船的錨鏈,4米多高的風浪,將監測船從三百多米外的拋錨地,刮到海心山附近的暗礁上擱淺了。當時船艙已經進水,我急忙喊大家穿好救生衣站在甲板上,當時特別慌張,覺得回不去了?!睍r隔多年,祁洪芳回憶起來依然心驚。最終,漁政人員在風雨交加中用安全繩拴住橡皮船,她們才得以脫險。
“海上歷險記”事件后,有人建議取消探測或將探測時間改為幾年一次,但祁洪芳堅決反對,那次經歷并沒有讓她退卻,反而更加堅定了信念,因為她深知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一線工作中是無可替代的,此后至今,連年開展的監測工作都由祁洪芳帶隊開展。
從2002年的第一次“出海”,至今已經整整二十個年頭。祁洪芳和同事們為準確探明年度青海湖裸鯉總尾數、條體重量、資源總量,建立連續的資源監測體系,為青海湖封湖育魚效果評價和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祁洪芳說:“幾十年來我只是做好本職工作,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但是組織卻給了我很多的榮譽。”近年來,祁洪芳先后榮獲“青海省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第六批學科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青海省優秀專家”等稱號。
祁洪芳表示,堅守很重要,一輩子堅守做一件事更不容易。正如湟魚洄游一樣,即使水流再急,都要努力力爭上游。未來將繼續在工作中創新與進步,結合個人所在行業領域,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己任,為青海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草原牧區行·青海篇②】青海湖畔——“半河清水半河魚”
“唐隊長,哈爾蓋河出現斷流,上萬條湟魚擱淺了!”今年6月的一天,海北州剛察縣農牧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隊長唐育林接到牧民的電話。 [詳細] -
鞏固拓展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成效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為穩步推進建設青海湖國家公園,調研組建議,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 ——不斷提升青海湖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詳細] -
青海湖畔治沙見聞:打造中國第二個塞罕壩
21世紀頭幾年,這一關于中國內陸最大咸水湖青海湖的“命運”之問,發人深省。彼時,專家預測,青海湖正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沙漠化威脅,如果其生態環境得不到有效治理,將在200年后消失。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