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兩會聚焦】美麗家園 綠色為底
綠色代表著希望,孕育著生機。
如今,雪域高原大地上,無論是從城市到鄉村,從山巔到湖泊,還是從廣場到庭院,片片翠綠點染著錦繡大地。綠量在增加,森林覆蓋率在年年提高。高原兒女們,一路吟唱著幸福之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多年來,西藏一直把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作為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護好雪域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五年來,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明顯,連續兩年被國家考評為優秀;五年來,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穩步推進;五年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深入推進;五年來,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3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7.14%;五年來,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8%以上,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生態環境持續保持良好。
“村民們以前沒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我小時候還經常發生亂砍濫伐的現象。現在,很多村民能夠通過生態崗位參與到環境保護的隊伍中,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獲得一定收入。而且環境好了,林下資源也豐富了,這又是一項收入。”自治區政協委員、林芝市波密縣扎木鎮通木村村民牛窮窮告訴記者,下一步通木村將牢固樹立“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本地生態優勢和生態保護現狀,結合現行的生態保護政策,突出做好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文章。
在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上,自治區人大代表、林芝市市長巴塔告訴記者:“林芝各族干部群眾堅持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之大者’,始終牢記殷殷囑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優良生態環境已成為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廣大群眾‘幸福增長點’。”
巴塔介紹道,多年來,林芝市構建了最嚴格的生態環境責任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先后出臺《林芝市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林芝市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實施方案》等規章制度,切實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體系向高水平提升。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重點區域綠化、尼洋河綜合治理與保護等生態工程建設,因地制宜“見縫插綠、立體增綠”,深入開展“綠色籬笆、花果庭院”行動,五年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7.8萬畝,水土流失防治51.9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9.3萬畝,森林撫育4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7.6%。全市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空氣優良率保持100%,林芝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其次,積極開展生態創建,打造亮麗名片。林芝市、巴宜區、工布江達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區),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加快推進,八一鎮獲批國家衛生城市,一張張“國字號”生態名片落地林芝,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新景象逐步實現,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共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林芝市不斷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更多群眾走上生態路、吃上生態飯。林芝市直接參與生態旅游業的農牧民群眾6756戶3萬余人,人均年增收4500余元,生態農牧業輻射帶動1.9萬余戶7.8萬余名群眾,人均年增收3200余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入落實,累計提供生態崗位11.43萬人次,更多群眾參與到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工程中來,豐富的生態資源逐漸成為群眾為之驕傲的“幸福不動產”,綠水青山逐漸成為群眾家門口的“綠色提款機”。
巴塔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當前,西藏正在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林芝作為全區生態環境最好的市地,將牢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用最嚴的標準、最高的要求、最實的舉措,堅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不斷譜寫高質量發展綠色新答卷,為全區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扛起林芝擔當、作出林芝貢獻。”
新任務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現新作為。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腳踏實地、迎難而上,我們一定能夠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生態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加碼”法律制度保護高原生態環境
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再加碼,2021年,西藏依法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起訴124人,同比上升42.5%。[詳細] -
西藏生態相關國土面積占全區總面積89.92%
2021年12月24日,西藏自治區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西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西藏自治區統計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西藏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