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武漢江岸:賦能新動力 構建新時代“文化強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武漢11月16日訊(記者 魏金金)坊間有云:“武漢看漢口,漢口看江岸”。近年來,武漢市江岸區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武漢建設“歷史之城、當代之城、未來之城”為契機,積極盤活區內文化資源,創新發展活力迸發。日前,“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武漢江岸區,實地感受未來文化強區的蓬勃生機。
“文保+雙創”
為老廠房注入互聯網文化基因
近年來,江岸區不斷盤活老城區老房子等存量資源,對原平和打包廠、原武漢市無線電廠、惠羅公司舊址、黃浦科技園等一批老廠房、老建筑實施整體修繕,改造升級,讓老房子煥然一新。
2016年,武漢市首個發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創谷”——“漢口文創谷”落地江岸,引來杭州多牛資本、上海東方飛馬旅公司等資本與運營商入駐,創意科技、文化藝術、時尚設計、生命健康、生態環保、人工智能等“文化+”創意產業在此加速集聚。多牛世界文化時尚創意產業園正是“漢口文創谷”第一期示范項目。
該產業園前身是漢口平和打包廠。平和打包廠在1993年被評為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筑,2011年被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是武漢現存最完整的早期工業建筑,也是最早的大型鋼筋混凝土建筑。2017年2月,武漢市啟動了對這座歷經百年風雨,見證老漢口近代工業興衰的老建筑的修繕工程。基于“看病問診、修舊如舊、延年益壽”原則,原鋼梁、鋼架、貨物滑道甚至連水管閥門、墻上的標語等等都保留下來,使其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煥發新的光彩。2018年12月,杭州多牛資本正式接手運營該園區。據多牛世界總經理田國舫介紹,園區秉乘”以大帶小“的原則,在吸引企業入駐方面,按照2:8的比例吸納行業領軍企業與小微企業。截止目前,在將近2年的時間里,園區累計吸引人人視頻、阿里云創新中心、微夢傳媒、般若互動科技、鵝社文化、仁合書院等80余家企業入駐,其中,近七成是文創類企業,主要集中在影視動漫、網絡文化、創意設計、藝術創作、創新科技、智慧城市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五月,為順應直播發展趨勢,園區專門整合了近2000平方米空間作為園區企業共享直播基地使用,目前直播基地內所有網絡直播間均對園區內企業免費開放,企業可通過提前預約的方式,按需有序進行使用。
城市書房
讓書香離市民更近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離不開以人為本。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尤其是要不斷滿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城市書房正是一個好的切口。
2019年7月12日,江岸區圖書館與企業聯合在樓宇內設置的分館正式開業,這也是武漢市首家開在樓宇內開設的無人值守智能圖書館。該館位于武漢市江岸區鉑仕匯國際廣場一樓,24小時不打烊,且館內書籍可在武漢市所有公共圖書館內通借通還。
與其他圖書館不同的是,該館主要是基于樓宇內企業白領職工需求打造的,周邊來往市民皆可進館閱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市民可在任何時間段“刷臉”進入館內,自助辦證、自助借還書籍,每人每月可免費借閱5本書籍。
走進圖書館,在館內的智能顯示屏,可實時了解在館閱讀人數,累計服務人數,熱門書籍推薦和近期圖書預告。同時,借助智能分析技術,后臺系統可對讀者借閱情況進行智能化分析,并根據讀者興趣,定期推送類似書籍和上新書籍,滿足讀者閱讀多樣化閱讀需求。書店里,不僅有“學習強國”系列圖書,還有不少專為都市白領精心挑選的經典著作。此外,為滿足中小學生的閱讀需求,這里專門開設了少兒圖書專區。
發展全域旅游
打造文化強區
作為武漢市全域旅游資源最集中的地區,這里有眾多優秀歷史建筑、豐富的紅色資源,還有民俗文化濃郁的吉慶街和人文風情獨特的黎黃陂路,以及亞洲最大的濱江綠化廣場等,旅游資源稟賦豐富多元。
2019年,江岸區通過組建江岸旅游發展聯盟、讀書聯盟、街頭藝人聯盟,開展以文化、旅游、演藝等主題活動,促進了文化旅游的融合。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10月,江岸區共接待旅游者達6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0億元,同比增長21%。
在今年11月份江岸區文化和旅游局官網公布的2020年工作計劃中明確提到,要“推動全域旅游邁向‘高品質’。以‘魅力景區’建設為抓手,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實現質的提升”。其中包括:要規劃推進漢口歷史風貌街區4A景區創建,用規劃引領“魅力景區”創建;以漢口歷史文化風貌核心區為依托,加速推進吉慶街、黎黃陂路、沿江大道、青島路、南京路、江漢路、武漢美術館漫游線路的串聯,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線路;同時,還要高起點推進歷史文化風貌區設施升級項目,加快景區信息化推進、標牌標識安裝、旅游公廁建設和智能化、新能源停車場規劃等工作,提高旅游服務整體水平。
此外,在品牌增效上,明確擬與知音號進行深度合作,共同精心制作“一個IP、一個logo、一條鏈接”,推出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在業態提升方面,將通過優化交通、完善服務、民宿植入、IP培育等措施,大力發展“文旅商融合型”夜間經濟形態。力爭把吉慶街、黎黃陂路、漢口江灘公園,打造具有全省乃至全國知名度的“夜經濟”文旅消費品牌。
可以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伴隨全域旅游的快速發展,“文化強區”將不再僅僅停留在政策構想層面而成為真正的現實存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