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五年搬遷近50萬人 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窘境
中新網蘭州11月10日電 (杜萍)“現在住著新房子,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水沖式廁所,兩個孩子開始工作,我在家養牛,還負責全村自來水管網維護,一年能收入6萬多元。”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馬河鎮楊營村村民石宏,2018年從海拔2300米的山上搬到了山下的安置點,過上了以前夢想中的日子。
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是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其中楊營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針對該村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的情況,2016年開始分三批將68戶居民搬下了山。
石宏是甘肅省近5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異地扶貧搬遷中的一員。
甘肅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翟建軍9日介紹說,“十三五”以來,省發改委將該省49.9萬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到生存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以易地扶貧搬遷促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鄉村振興戰略。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甘肅共建成集中安置區1731個、安置住房11.43萬套,49.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搬遷入住,所有搬遷貧困民眾基本實現產業扶持全覆蓋;10.3萬戶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建檔立卡搬遷家庭實現至少1人就業;22個大型安置點教育醫療補短板項目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
“完成搬遷建設只是第一步,后續扶持是更重要、更艱巨的任務。”翟建軍表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主要涉及產業、就業和社區融入等方面。
“十三五”以來,甘肅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為發展方向,利用建檔立卡搬遷貧困戶到戶產業扶持資金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結余資金,依托安置點及周邊自然資源稟賦,培育和發展特色種養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光伏扶貧、鄉村旅游業、家庭手工業、農村電商、鄉村物流、家政服務業等,推動產業增產增收和提質增效,解決貧困民眾“靠什么脫貧”問題。
“比如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構建了土地入股、配股分紅、就地務工、聯合經營、光伏扶貧‘一園生五金’的增收體系,有效拓寬了貧困搬遷村民的增收渠道。”翟建軍介紹說。
同時,因地制宜,還推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大貧困戶技能培訓力度,發展集觀光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旅游鄉村,有效提升了搬遷居民的經濟收益。
此外,甘肅把穩定就業作為搬遷居民“穩得住”的主要出路,出臺生產經營主體吸納貧困群眾就業獎補等一攬子政策措施,采取強化勞務輸轉、加強技能培訓、開發公益崗位、建設扶貧車間等措施,拓寬增收渠道,促進搬遷居民穩定就業。
下一步,甘肅將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提升安置區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因地制宜推進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更好的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