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鉚足干勁打好碧水保衛戰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前不久公布2020年上半年全省16市水環境“雙指數”排名情況。聊城水環境標準達標指數為1.000,與威海市并列全省第1名;水環境質量指數同比改善24.3%,改善幅度列全省第1名。
今年以來,聊城市深入實施碧水保衛戰2020年行動計劃,強化河流斷面巡查及超標溯源查處,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及黑臭水體治理等一系列工作,創新實施水質考核生態賠償機制,實現了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對癥下藥解決油坊橋斷面氟化物濃度偏高問題
6月1日,聊城市生態環境局臨清市分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王仲舒領到一個艱巨的任務。
1月-5月,臨清市衛運河油坊橋斷面氟化物濃度均值為1.45mg/L,處于達標邊緣,被省生態環境廳列入“防反彈”斷面整治目標任務清單。王仲舒領到的任務是,為油坊橋斷面降氟。
收到任務清單后,臨清市分局立即成立由局長馬富濟掛帥的工作小組,由副局長高洪欽帶隊,通過人工徒步的形式,對衛運河開展逐段排查。經過實地調研,找出了衛運河油坊橋斷面氟化物濃度偏高的原因。
馬富濟告訴記者:“我們調研發現,斷面氟化物濃度偏高與入河排水來源有關。臨清市為水資源匱乏區,境內工業用水以地下水為主。同時,臨清市又為地下水高氟區,其濃度為2mg/L,用于工業生產達標處理后為3mg/L,遠高于國家對國控河流斷面氟化物濃度1.5mg/L的考核要求。”
“還與衛運河生態基流匱乏有關。今年1月-5月,衛運河上游斷流,下游僅有臨清本地排水。衛運河臨清段長30公里,僅靠本地排水難以維持有效徑流,再加上河水蒸發濃縮和農田灌溉影響,導致油坊橋斷面氟化物濃度偏高。”馬富濟對記者說。
找準癥結后,臨清市分局將全部精力轉移到尋找治理方案上。
“降低油坊橋斷面氟化物濃度,最關鍵的是降低入河排水中氟化物的濃度和保障衛運河臨清段生態基流。”王仲舒說。
目前,臨清市境內將廢水排放到衛運河的企業主要為中冶紙業銀河有限公司和臨清市污水處理廠。降低它們排放廢水中的氟化物濃度有兩個辦法,一是尋找水源替代氟化物濃度較高的地下水,二是增加氟化物去除工藝。
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張官屯水庫,便是一處理想的替代水源。這座水庫中的水引自長江,水中氟化物濃度為0.6mg/L,僅是臨清市地下水氟化物濃度的1/3。但因其水價略高于企業自采水,故使用率一直不高。
了解情況后,王仲舒聯合水利部門對企業進行了走訪,勸說他們使用優質地表水,并很快取得了成效。“目前共有10家企業用上了水庫內的水,水庫日供水量由之前的3萬立方米升至現在的5.5萬立方米,極大地減少了氟化物的產生和排放。”王仲舒對記者說。
隨后,針對臨清市污水處理廠無氟化物治理設施運營情況,臨清市分局又投入資金150萬元,聘請專家和技術公司對其實施了除氟改造。目前,污水處理廠出水氟化物濃度已由原來1.8mg/L降至1.3mg/L。
衛運河是季節性河流,常年處于斷流狀態。在上游無有效來水的情況下,臨清市生態環境分局積極協調位山灌區管理處,自6月份起利用三干渠現有水利設施引黃入衛,增加衛運河生態基流,改善河道生態環境。
通過采取水源替代、增加除氟工藝和保障河道生態基流3項措施,目前衛運河油坊橋斷面的氟化物濃度已得到有效控制。國家采測分離監測數據顯示,這一斷面氟化物濃度均值已由1月-5月的1.45mg/L降至1月-8月的1.22mg/L。
對91條河道2811公里河段排污口開展全面排查
8月31日,孫世民和他的50名同伴又出發了。
自7月20日起,他們已連續在野外作業40余天。作為聊城市生態環境局聘請的第三方排查單位中的排查員,他們的野外作業主要是排查全市入河排污(水)口的位置和數量。
有一次,孫世民計劃排查古運河梁水鎮段。這處河段長約10公里,河道兩岸蘆葦和雜草密布。別說要排查排污(水)口了,就算徒步通行也相當困難。但這并沒有嚇退孫世民,到達目的地后,他換上野外作業的裝備,立即投入到了艱難的排查工作中。
當天中午,熱得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這時,孫世民已排查到西海子村運河段。很快,一根掩藏在雜草叢中的白色塑料管進入他的視線。塑料管內有濁水排向河道,老遠就能聞到臭味兒。
“從塑料管內黑色的沉淀物,就能看出它向河內排放污水的時間已經不短了。”孫世民邊說,邊在手機上安裝的山東省入河湖排污(水)口排查監管系統中錄入這個排污口的信息,并上傳了拍攝的照片和視頻作為證據。
今年4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通知,要求全省16市在10月底前完成縣控及以上河湖入河湖排污(水)口的排查與監測工作。經過兩個月的周密籌備,于7月20日正式全面啟動入河湖排污(水)口排查與監測工作,成為山東省16市中啟動這項工作最早的3個市之一。
除省廳要求排查的河流外,聊城市還將排查范圍擴大到全部縣控重點河流及其支流,共計91條河道2811公里河段。為保障排查質量,聊城市生態環境局印發《關于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排查單位實行周報告制度。
截至8月26日,聊城市已排查出疑似點位4810個,審核確認排污口136個,非排污口2670個,正在排查中2004個。當前工作進度位于全省前列。
建立地表水重點斷面網格化定期巡查機制
8月25日,又到了李釗巡河的時間。
作為高新區生態環境分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他每兩天便要對轄區內的河流巡查一次。剛出門,李釗的手機上就收到一條來自許營水站監測點的報警信息:四新河氨氮小時濃度為34.7mg/L,超出正常數值16.35倍。
在李釗的印象中,四新河氨氮小時濃度超出這么多,還是第一次。顧不上多想,他立即趕往許營水站監測點所在的村莊——崔莊。經過半個小時沿河徒步巡查,李釗既未發現河水有異常,也沒嗅出任何異味兒。
原因到底在哪兒?李釗百思不得其解。最終,他只能請第三方檢測公司立即到現場進行檢測,用數據找原因。
當天下午,山東鼎諾檢測有限公司受高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委托,在四新河入高新區斷面采集水樣進行應急檢測。8月26日的檢測結果顯示:四新河入高新區斷面氨氮小時濃度0.602mg/L,屬正常數值,未見超標。
巡查未見異常,監測數據也不見超標,那報警數據是怎么回事兒呢?“問題可能出現在監測站點上”,這是李釗能想到的最后一個原因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很快,氨氮數據記錄儀被運維人員校正準確了。
高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僅用兩天時間,就處理了一條復雜的河流斷面水質超標報警信息,主要得益于聊城市建立的地表水重點斷面網格化定期巡查機制。
今年6月,這一巡查機制建立。根據巡查機制,相關負責人要對各自轄區內的市控及以上河流斷面開展定期巡查。其中,市控河流斷面每兩周巡查一次,省控及以上河流斷面每周巡查一次。
“高新區境內的河流,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我兩天巡查一次。到現場次數多,才能多發現問題,并快速解決問題。”李釗的話,也正是很多巡河人的心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