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要抓住管理變革最佳時機
新冠肺炎疫情對醫療行業的影響既猛烈又深遠。其中,醫務人員承受的可能是雙重打擊,疫情期間“沖鋒陷陣”,“征戰歸來”卻發現收入減少。這種壓力會傳遞給醫院管理者,進而沖擊著現有的醫院管理模式。
疫情過后,人們可能會發現,一方面門診人次、住院人次、醫療收入出現斷崖式下降,另一方面防控成本驟然增加,知名醫院也開始面臨現金流短缺問題。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已經進入了“后疫情時代”,意味著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現實使得醫院管理者再次將目光回歸到“低成本”和“高質量”這兩個基本目標,也就是“效率”和“效果”。實現上述兩個目標,要依靠科技和管理“兩條腿”走路。就我國公立醫院整體現狀而言,有一些基礎性的東西還要打扎實,在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團隊管理。醫療行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是高度細分,發展出無數的專科、亞專科。這種發展趨勢的好處就是對于疾病的認識、對于健康的理解越來越清晰了,但它的缺點是很難再靠一名醫生就能給患者治病,這就要強調團隊合作。大量的組織研究表明,推廣團隊管理的最大障礙是文化。文化,是深藏在組織成員內心深處的一股巨大的無形力量,影響著每個人卻又渾然不覺。醫院傳統文化強調權威和分工,這給推廣團隊管理帶來巨大挑戰。
流程管理。所有的醫療工作都能夠使用流程分析工具來評估和改進,新的醫保支付方式如DRGs以及越來越嚴格的質量規范都直指醫療服務的流程。流程管理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比如質量安全控制(常由醫務部門負責),它的背后是統計學,統計學是一門高度抽象的學科,也限制著它在醫療行業的傳播。
績效管理。對團隊(人)和流程(工作)的管理最終都要落在績效上。提起“績效”,醫療行業可能不少人都認為是在談獎金。其實,“績效”譯自英文“Performance”,也可譯為“性能”“業績”或“表現”,醫院的績效應該是這家醫療機構的綜合表現。績效測量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更不要說測量較小的核算單位,比如科室和個人。
考慮到要防控疫情,有人提出公立醫院改革的步伐是否應該緩一緩,但筆者認為,發起醫院管理模式變革的最佳時機剛剛到來。真正意義的變革,不只是引進技術,也不只是建立制度,它必須觸及深層次的文化。此次疫情客觀上提供了這樣的改革契機,因此建議政府除了加強財政投入幫助醫院渡過難關外,還要立足長遠,鼓勵醫院抓住機會進行徹底的改革。(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