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余萬畝麥田即將開鐮收割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6月是小麥收獲的季節?北京還有大面積種植的小麥嗎?這些小麥種在哪里?都是做什么用途的?
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京順義、懷柔等地,先后見到多片麥田,麥田中的小麥已經進入成熟期,即將開鐮收割。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向新京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北京市預計種植小麥12.27萬畝,目前長勢良好,預計產量同比增加3%。
北京全市種植小麥12.27萬畝
2020年6月5日,京郊順平路下營村附近,一片金黃的麥田被農田防護林圈在中間,麥田緊鄰公路,麥田邊上有標牌,內容顯示,這片麥田為“北京市順義區楊鎮下營村基本農田保護區”,整個保護區共有1859.30畝,東至蔡家河、西至雙營村、南至安樂莊、北至東疃村。
記者見到的麥田,大約有一百多畝,方形,地里的小麥大部分已經變為金黃色,小部分呈墨綠色。
據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北京各區中,順義是小麥種植面積最大的區,今年種植5.95萬畝,此外,房山2萬畝,大興1.08萬畝,其他區域大多不足萬畝,其中通州區和平谷區0.8萬畝、懷柔區0.66萬畝、密云區0.5萬畝,昌平區和海淀區則不足千畝。
北京地區種植的基本都是冬小麥,前一年秋季種植,越冬之后,第二年春季返青,夏季收獲,跨越了春夏秋冬四季。據介紹,去冬今春,北京地區雨水較多,氣溫偏高,小麥長勢是近幾年中最好的一年。預計今年小麥產量超過去年,同比增加3%。
小麥也可以觀光休閑
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北京郊區的小麥種植逐漸轉向集約化、規模化,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京郊小麥主要以專業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種植為主,約占70%,普通農戶種植約占30%。
同時,京郊小麥的功能也同樣出現了變化,在糧食供給之外,還兼具生態、休閑等功能。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小麥的種植周期跨越全年四個季節,是北京最好的越冬型生態作物,“小麥是京郊秋季最晚枯黃及春季最早返青生長的作物,冬春季有效生物覆蓋地表,防風固沙、抑制揚塵”。
近年來,京郊休閑農業發展迅速,北京市多年來也一直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改善小麥、玉米等農田景觀風貌,促進休閑農業發展。在北京各區,大大小小坐落著許多農業觀光園、休閑農業園等。該負責人表示,休閑農業主要“依托農田景觀,實現藝術創意與鄉村文化的結合,全方位地帶領游客領略北京都市型現代化農業發展所帶來的鄉村產業振興、農業轉型升級的氣象”。
育種成果推廣到國內外
北京科研院所云集,小麥育種力量雄厚,在北京,坐落著多個著名的試驗田,如聯想橋側的試驗田里,常年進行著多種麥類作物的育種實驗。
據介紹,北京每年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占總數的12%左右,這些優質新品種也會在北京各地種植,如房山區竇店村通過種植優質品種,采用節水、節肥、節藥和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畝產最高達678.2公斤。
包括小麥在內的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通過在北京的展示種植,被推廣到更廣闊的范圍中,北京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的京麥9號、京麥179等雜交小麥品種累計在全國示范推廣200余萬畝,平均增產約20%。并推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這些國家農民帶來增產增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