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十問” 讀懂總書記牽掛 二問:“露天煤礦還有多少?”
“露天煤礦還有多少?”
“還有一些……”
“今后不再上了?”
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錫林郭勒盟委副書記、盟長霍照良代表講到草原亂采濫挖的事,總書記插話詢問草原新上礦山開發項目。
聽到霍照良代表“不再上了!全盟六成以上區域都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了”的回答,總書記頷首贊許,“留在那兒,子孫后代可以用。”
從城市到鄉村,從大漠戈壁到江南水鄉,總書記赴各地考察調研期間,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深邃思考和明確要求。在浙江,在陜西,在山西,習近平總書記近期考察期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一鮮明主題貫穿其中。
“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對關乎億萬人民福祉、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大計,總書記長遠謀劃、親自推動。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于25日下午在岳陽城陵磯水文站考察。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一江一河,牽動總書記的目光
一江一河,一南一北,母親河的保護,一直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
有一段時期,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重重挑戰和問題,生態環境形勢嚴峻。對此,總書記語氣嚴肅,“我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
治好“長江病”,總書記統籌全局,對癥下藥,開出“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的良方,布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先手棋。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湖北宜昌市和荊州市、湖南岳陽市以及三峽壩區等地,再次“把脈問診”。在湖南省岳陽市君山華龍碼頭,總書記察看非法砂石碼頭取締及整治復綠、濕地修復情況。這個曾經污水橫流的非法砂石碼頭,經過整治復綠,面貌煥然一新。總書記在考察期間強調,“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
“我一直很關心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河,在總書記心中的分量同樣很重。
2019年9月18日上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河南鄭州舉行。
“國慶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黃河問題還是要安排時間認真研究一下,黨中央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主持會議的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座談會前一天,在位于鄭州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臨河廣場,總書記憑欄遠眺、目光深邃:“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汾河,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全國兩會前夕,總書記前往山西考察調研。初夏時節,汾河兩岸天朗氣清,和風習習。站在汾河岸邊,聽到汾河逐步實現了“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總書記點頭贊許:“真是滄桑巨變!”
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考察。這是5月12日中午,習近平在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考察汾河水治理及沿岸生態保護、城市環境建設等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在這個問題上,總書記強調“不能越雷池一步”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抵達商洛市柞水縣后,首先來到位于秦嶺山脈東段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遠眺秦嶺牛背梁主峰,總書記強調,陜西要深刻吸取秦嶺違建別墅問題的教訓,痛定思痛,警鐘長鳴,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有一段時期,祁連山局部生態破壞問題一度十分突出。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決整改。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陜西考察。這是4月20日,習近平在位于秦嶺山脈東段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羚牛谷,了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位于祁連山北麓的大馬營草原。中央的要求落實了沒有?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得怎么樣?總書記細致詢問。
114宗礦業權全部退出,部分水電站實現關停,核心區居民全部撤出……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務已基本完成,總書記給予肯定:“這些年來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
浙江千島湖違規填湖、青海木里煤田超采破壞植被、新疆卡拉麥里保護區“縮水”給煤礦讓路、寧夏一家企業向騰格里沙漠排污……近年來,總書記多次對一些地方出現的破壞生態環境事件作出批示,要求堅決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松手。
“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言辭嚴厲,背后折射出大國領袖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情懷和遠見。
他提出追求“綠色GDP”
要發展,還是要生態?
“不能光追求速度,而應該追求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不能盲目發展,污染環境,給后人留下沉重負擔,而要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提出,“我們既要GDP,又要綠色GDP。”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得知村里關閉礦區、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后說:“下決心關停礦山是高明之舉。”在那次考察中,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不以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
3月29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浙江考察。這是3月30日,習近平在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同老村支書和返鄉創業村民代表拉家常。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今年3月,總書記再次來到余村。走進余村關停礦山、走綠色發展之路后創辦的第一家民宿,總書記同老村支書和村民們拉起家常,“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也成為中國踐行可持續發展承諾的重要理念。2013年,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視線回到幾天前。5月22日,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
一年多前,同樣是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強調,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相似的場景,不變的囑托。在總書記的關心和推動下,一幅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圖景,正在神州大地鋪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諄諄囑托,言猶在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變廢為寶——吉林秸稈綜合利用見聞
近年來,吉林省在全省范圍內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一邊推進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一邊發展燃料化、飼料化等秸稈利用新業態,肥了黑土地,富了農戶家。[詳細] -
抓重點 補短板 強弱項 遼寧投入23.5億元解決環境治理難點
按照遼寧省委省政府“生態環境保護該花的錢必須花,該投的錢決不能省”的要求,今年遼寧省不斷完善財政政策,籌措資金23.5億元,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支持全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詳細] -
織密法律體系 護好綠水青山
5月28日下午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所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