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用水條例》2024年5月1日施行 可能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央廣網北京3月28日消息(記者胡波)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環球新財訊》報道,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水情。雖然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全國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節約用水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于3月20日正式公布,并將從今年5月1日起施行。國家層面首次對節水進行專門的立法,可能會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對于制定出臺《條例》的目的和意義,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長張要波在28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條例》在制定中非常核心的一點,就是進一步增強水資源剛性約束,確保人口、城市、產業發展和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相適應,也就是說要做到‘有多少湯泡多少饃’的要求。大家可以看到,《條例》既管生產用水,又管生活和生態用水;既涵蓋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又涵蓋城市節水;既加強用水管理,完善節水措施,又強化對節水的監督和保障;既強調節流,又注重開源,在節約常規水的同時促進非常規水的利用?!?/p>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在推動《條例》落地實施方面,水利部政策法規司司長陳大勇介紹,下一步將采取加強配套制度建設;推動全社會節水;加強監督檢查等措施來確保《條例》落地見效、有效實施。
陳大勇說:“以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為重點,持續推動全社會各行各業節水。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合理配置、統籌協調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從取、供、用、排全過程、各環節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p>
農業是用水大戶,在生活、生產以及生態用水中,農業的用水量占總用水量超過60%,因此做好農業節水工作不僅關系到我國的水安全,也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對于農業節水工作,水利部副部長李良生介紹,我國已經建成耕地灌溉面積10.55億畝,以占全國55%的耕地生產了77%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有效支撐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增”,灌溉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下一步,水利部將指導各地全面落實《條例》,不斷完善灌排工程體系,加強農業用水計量設施建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管理,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村飲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條例》規定,建立政府主導、各方協同、市場調節、公眾參與的節水機制。如何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陳大勇介紹:“一是建立促進節水的水價體系,規定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水價,非居民用水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農業水價依法統籌各類因素合理制定,再生水、海水淡化水的水價在地方人民政府統籌協調下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二是培育和規范水權市場。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三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節水項目的融資支持力度。四是鼓勵發展社會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節水服務產業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