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重要信號!自然資源部最新表態
土地制度重要信號!
3月27日,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副司長李亮在自然資源部3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4年全國用地計劃總量確定為600萬畝,在配置方式上主要有5項舉措,一是對重大項目用地,依據清單“應保盡保”;二是對未納入重點保障項目用地,繼續實施“增存掛鉤”;三是對經濟發展優勢地區傾斜安排基礎指標;四是對保障糧食和生態等其他優勢地區獎勵計劃指標;五是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此次自然資源部提出的“對經濟發展優勢地區傾斜安排基礎指標”的舉措,與此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的“增強土地要素對優勢地區高質量發展保障能力”方向一致。對此,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意味著城鎮建設用地指標要跟GDP發展、吸納外來人口掛鉤,如果一個地方人口的增量越大,那么為保障其發展功能,有關部門將提供相應的建設用地指標。對整個國家來講,可以釋放出資源和人口流向更高生產率地區的潛力,從而促生產效率的提升,增強經濟增長動能。
李亮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土地利用計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專項計劃,其年度規模和配置方式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24年自然資源部將繼續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統籌安排全年土地利用計劃,著力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準性和利用效率,切實保障有效投資用地需求。
李亮提及的用地計劃5項配置方式主要為:一是對重大項目用地,依據清單“應保盡保”。對納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國家軍事設施重大項目清單項目用地,以及納入省級人民政府重大項目用地清單的能源、戰略性礦產、交通、水利、軍事設施單獨選址項目用地,由國家依據清單統一配置計劃指標。
二是對未納入重點保障項目用地,繼續實施“增存掛鉤”。既算“增量”賬、更算“存量”賬,繼續實施增量安排與存量盤活掛鉤機制,地方盤活存量越多,獲得的計劃控制量越多,推動地方持續盤活存量。同時,各省(區、市)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年度增量空間使用規模上,至少為每年保留五年平均規模的80%,其余可用于年度間調劑,但不得突破分階段控制總量,避免“寅吃卯糧”。
三是對經濟發展優勢地區傾斜安排基礎指標。李亮表示,結合盤活存量土地核算計劃指標情況、地區GDP、農業轉移進城落戶人口數量、吸收外省人口數量等,測算分解基礎指標,進一步增強省級統籌能力,重點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省級重大產業項目、重大民生工程用地,以及滿足存量土地潛力小的市縣基本需求。
四是對保障糧食和生態等其他優勢地區獎勵計劃指標。為調動各地保護耕地積極性,對超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的省份,按照一定比例獎勵計劃指標。為加強生態保護,根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面積比例和保護狀況,對排名前十的省份以及紅樹林造林合格的有關省份,獎勵一定額度計劃指標。
五是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發展。繼續戴帽下達每個脫貧縣計劃指標600畝,繼續單列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計劃。
李亮稱,總體來說,今年將持續優化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充分發揮計劃的引導調控作用,增量配置更精準、更有效,切實增強土地要素對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能力。
陸銘認為,現在決策層充分認識到了隨著現代化發展和規模經濟的需要,經濟和人口在少數地區集聚是長期客觀存在的趨勢,這就需要把建設用地跟人口空間分布和人口流動趨勢保持一致。這樣就能讓地理和自然條件比較好的優勢地區,充分發揮其為整個國家創造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的潛力,能夠有效的促進就業、促進共同富裕。
此外,陸銘還表示,對于房價來講,如果人口流入地區的人口增量比較大,那么通過充分提供建設用地指標和相應的住房用地,就可以建設更多的商品房和保障房,從而緩解住房短缺的問題,提高這個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有效緩解房價長期上漲的趨勢。對于外來人口來講,如果建設用地充分,也可以建設更多的保障房,保障他們的居住需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