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被指不靠譜 它為何能成社交名片?
央廣網北京4月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最近,MBTI測試再度走紅網絡。一句“你測過MBTI嗎?”,迅速打開話題。“我是INTJ”“你是ESTP么?”,像對暗號一樣。
MBTI是一種自我報告式的測評工具,測試結果將被測試人分為16種類型。不過,它在流行的同時也被指不靠譜,是另一種形式的“從星座看性格玄學”。
MBTI測試結果可信嗎?能用來指導就業和生活嗎?人們又為何愿意以這類的測試結果來定義自己和了解自我?它又為何成了一種社交名片?
MBTI被指信度低
MBTI現在有多流行?就連“我的朋友谷愛凌”都在測。她在一個訪談中透露自己是INTJ類型。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它是一種自我報告式的測評工具,用于描述人們在獲取信息、作出決策、對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動規律和不同的人格類型表現。這個測試由美國作家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布里格斯研發,依據的基礎是心理學家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從精神能量指向、信息獲取方式、決策方式以及生活態度取向,這四個維度來考察個體行為差異。每個維度又包括兩個方向,代表不同的偏好傾向,比如是情感型還是思考型。四個維度的不同偏好傾向組合起來,就形成了16種人格類型。
就業季一定程度上推動了MBTI的流行。此外,MBTI的測試都是二選一的,而且,由被測試者自己給出信息,操作簡單,這也被認為是它能流行的一個原因。
不過,這些也正是令這項測試被質疑的地方。
科普中國心理應急志愿服務隊秘書長、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唐義誠指出,MBTI這種工具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弊端,最大的一個就是它的重測信度比較低。所謂的重測信度,就是一段時間內多次測量的結果應比較一致,如果一致,意味著重測信度高,那么,量表就被認為更加有效、有用;而如果重測信度低則可能該量表結果不那么可信、實用。
唐義誠指出,MBTI的重測信度經常遭到質疑,原因在于它強行把人分類:“它可能會強行把人分成外傾或內傾,但人性是復雜的,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段及不同情緒狀態中使用MBTI進行人格測評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此外,唐義誠表示,MBTI另一個遭到質疑的地方就是它的計分方法是迫選法,所有的測試都以“是”或“不是”作為評判指標。例如,在被問到“平時你是喜歡坐在屋里看電視,還是喜歡在外面與別人溝通”時,一個完全無法獨處的人和一個兩者都喜歡的人,以及能夠獨處但恰巧剛和朋友外出過的人,都可能選擇“與人溝通”。那么,這三個差別很大的人都會被歸類為外向。而隔一段時間再試測,可能第二個人和第三個人就會改變選項,從而被判定為內向。
那么,MBTI還有參考價值嗎?
它不是黃金標準。唐義誠介紹,通常MBTI是作為心理咨詢或職業咨詢中的一個輔助工具,要結合咨詢師對被試者的訪談以及咨詢整體的內容和MBTI中的分數解釋,對被試者進行一個綜合評價。
“每個人的性格偏好以及優勢是根據時間及不同情境變化的。所以,從專業角度來說,不建議僅根據MBTI的結果就去做比較重大的職業選擇。”唐義誠表示。
MBTI為何能成社交名片?
巴納姆效應指人們特別容易去相信對于人格給出的泛泛而談的正向描述,這種描述可能適合于每一個人。
有人指出,MBTI測試對類型的描述含混,正是這種模糊而普遍的描述讓它放諸四海皆準,特別能讓人認同和相信,和用星座來描述人的性格一樣“玄”,屬于“巴納姆效應”。
對此,唐義誠表示,MBTI可能也會產生一定的巴納姆效應,但是,沒有星座那么強烈。
其實,不光是MBTI,有不少性格測試在社交平臺都一度走紅。為何大家愿意去做這樣的測試,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定義自己?
唐義誠表示,MBTI這種量表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一種認知閉合需求。“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想要什么時,會讓人產生認知閉合需求,需要為自己這種不確定性和迷茫感立刻獲得一個答案,降低焦慮感。而這個答案是否科學、客觀,并不是很重要。”
而如今,MBTI測試還衍生出了一個新功能,成為了一種新的社交名片。
唐義誠認為,人在認知方面有內群體偏好或者叫群體內偏好,會特別喜歡和自己屬于某一個群體的人。MBTI將人分成16種類型,非常有利于人們依此建立內群體偏好。
監制:梁悅
記者:劉飛
編輯:楊揚、馬露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