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火熱建設中!冷湖天文臺將承擔哪些研究任務?
央廣網北京2月23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青海冷湖賽什騰山為祁連山脈西段支脈,位于柴達木盆地北部。自從去年八月,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鄧李才研究團隊經過3年連續監測,發現該區域的光學觀測條件比肩國際一流大型天文臺”的消息后,“冷湖”這個名字就走入了大眾視野。
冷湖國際一流臺址的發現打破了長期制約我國光學天文觀測發展的瓶頸。冷湖所在的地理經度區域內,尚屬世界大型光學望遠鏡的空白區,成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的戰略性稀缺資源。
半年時間過去了,冷湖賽什騰山上已經有國內各家單位的三十多個天文臺圓頂正在建設或籌建之中。
冷湖地區在建造天文臺方面有哪些優勢?冷湖基地的各個建設區域有哪些側重?在冷湖工作生活需要面臨哪些挑戰?
冷湖建造天文臺有哪些優勢?
適宜建造天文臺的地點一要晴天多,二要視寧度好,特別是對于光學天文臺而言,天氣狀況對觀測質量的影響極大。冷湖位于我國西部的青海地區,氣候干燥,晴天多,大氣稀薄,遠離城市,環境污染少,視寧度高,是一個適宜建造光學天文觀測臺的地點。
同時建造天文臺的地點不能距離科研人員和后勤人員居住的城鎮太遠。冷湖天文臺目前最高的建設海拔是4200米,冷湖鎮的海拔高度是2700米,科研人員和后勤人員之后會居住在冷湖鎮里。冷湖鎮和天文臺的高度差并不算太大,這是冷湖地區在建設天文臺方面的區位優勢之一。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牧夫天文論壇創辦人解仁江表示,近20年來我國在天文研究方面投入巨大資金,但一直苦于沒有十分優質的天文臺址,21世紀初期我國就已經在西部地區尋找合適的天文臺址。鄧李才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一經發布就吸引了國內外諸多天文學者的關注,我國許多天文研究團隊和單位將目光轉向冷湖天文臺,計劃建造天文臺,目前已經形成了天文臺的建造集群。
冷湖基地的不同海拔地區的建設任務有何不同?
冷湖天文臺建成后主要用于天文光學觀測,但不同海拔區域的建設任務也各不相同。
在冷湖基地建設的初期,科研人員計劃將冷湖基地分為4200米、3700米、2700米三個海拔區域進行建設。隨著建設的進行,研究人員制定了更高的目標,將海拔4400米的區域也納入了開發計劃中。
海拔4400米的區域主要放置口徑4米以上的望遠鏡,目前該區域安裝的最大的望遠鏡是來自清華大學的口徑6.5米的望遠鏡,未來可能還會放置口徑達到12米的光學望遠鏡。另外,興隆觀測基地二期也有可能會建于此處。
海拔4200米的區域主要放置口徑大于2米、小于4米的望遠鏡。3700米的地區則是預留給進行天文科普工作的天文普及型望遠鏡,計劃建設準專業天文臺。
海拔2700米處實際就是冷湖鎮旁的5號基地,準備建設普及天文知識的天文館、火星模擬基地等,未來或許還會成為天文系學生的實習基地。
科研人員在冷湖地區工作生活需要面臨哪些挑戰?
冷湖遠離喧囂繁華的城市,面積小,常住人口少,旅游淡季更是人煙稀少。除了欣賞自然風光外,當地沒有太多可以放松娛樂的項目,缺少大型超市、電影院等娛樂設施。因此,科研人員在冷湖工作首先要克服孤獨和寂寞。
其次,冷湖地區的海拔較高,氣候寒冷,一些人可能會出現高原反應。在冷湖地區工作生活還必須要適應當地寒冷干燥的氣候條件。
雖然冷湖地區不具備優越的生活條件,但解仁江表示冷湖地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醫院、飯店、學校等基礎設施還是比較全面,目前也在不斷引進一些新的建設項目,一些民營的火箭發射公司也在冷湖地區建設發射基地。
冷湖地區的地貌比較特殊,多戈壁灘和雅丹地貌,雅丹地貌看起來類似火星,有不少值得觀賞的旅游資源。附近有一個叫俄博梁的地區,被稱為“火星小鎮”。
冷湖天文臺目前還在建設當中,天文臺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解仁江認為,距離冷湖天文基地建成還需二三十年,如果未來要建設口徑30米,甚至是口徑50米的望遠鏡,天文基地的建設時間將會更長,有可能達到50年左右。
監制:郭靜
記者:鶴佳
編輯:楊揚 潘雨薇 劉飛 彭毓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