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肖人夫 董城 張景華 光明日報記通訊員 劉柳江
從智能化、科技范十足的小米汽車超級工廠,到未來產業云集的人工智能新質生態社區“模數世界”;從“AI司機”駕駛的公交汽車,到奔跑出“中國速度”的“天工”機器人……過去,人們說起北京,皆言“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如今,北京又因“創新”二字,使其發展活力更顯蓬勃。
有人說,北京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搞得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地位越來越凸顯;還有人給北京送了個響當當的綽號——“創新之城”。
初夏時節,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探訪北京科技創新高地,近距離感受這座城市的創新脈動,找尋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密碼。
5年,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的眼中,小米汽車闖過一道道難關,實現了一系列突破。
“小米汽車實現了0到1的突破,玄戒芯片0到1的突破,包括智能制造,也是0到1的突破。”雷軍思緒翻涌。
走進小米汽車超級工廠,記者被一陣“叮叮”“咚咚”的提示音吸引。
原來,小米汽車超級工廠車間內的“員工們”正有序工作,它們就是AMR物流機器人。別看只比掃地機器人大一圈,載重近一噸的AMR物流機器人不僅可以智能識別路線運送貨物,更會在工作結束后“哼著小曲”給自己找個充電的地方,等待車間智慧大腦的下一次召喚。
這僅僅是小米汽車智能制造的縮影。得益于高度智能化的工廠,小米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每76秒就有一輛新車下線,過去3個月單月交付量均超過2.8萬輛,整個生產流程僅需極少量人工干預。
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成為小米汽車超級工廠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密碼。由此,該工廠于建成投產當年,即躋身工信部首批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行列。
在北京,汽車產業已躍升為制造業第一大產業。數據顯示,北京奔馳等8家在京生產制造的整車企業,2024年在京產量114.5萬輛;2024年北京市汽車制造業實現15%以上增長,成為全市制造業增長的關鍵帶動力量,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約30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汽車與交通產業處處長李蛟表示:“北京是國家布局的重要汽車產業基地。‘十四五’以來,北京搶先布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態,搶占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制高點,堅持推動傳統車企轉型升級與引入新勢力,堅持技術創新和場景拓展,探索出一條符合北京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小米是一家土生土長的北京企業,我發自內心感謝北京。”雷軍表示,“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過去的5年,我們大概投了1020億元。下一個5年,計劃再投2000億元。”
一直以來,AI企業普遍面臨“算力貴過房租、場景藏在深閨、融資難于登天”三大痛點,吃都吃不飽,更遑論創新。
于是,模數世界應運而生。
“模數世界旨在推動以‘大模型’和‘數據要素’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底層要素及行業應用深度融合發展。”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支持體系上,模數世界首創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匯集算力、數據、場景、投融資、政策、服務平臺六大核心要素,推動企業從初創到鏈主的全生命周期發展。
打開手機電商App,一位AI數字人主播正在用流利的多國語言帶貨,仿佛“從屏幕里走了出來”。
“我們的數字人主播可以24小時不間斷帶貨,已經為全球超500家品牌打造‘永不疲倦’的超級銷售員。”北京廣益集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李世尊表示。
該公司是首批入駐企業之一。“這里擁有良好的創業氛圍,聚集了大批AI創業同行,還為企業提供了高品質的辦公空間、算力支持等各種配套服務,這是吸引我們過來的主要因素。”李世尊說。
創新!當獨角獸企業馭勢科技的自動駕駛巴士鳴笛啟程,從中關村科技園“駛”向香港國際機場,從曾經摸索造車到如今為物流、出行、智慧城市等賦能時,這家公司用9年的時間在自動駕駛賽道上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還是創新!當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自研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Ultra”邁步奔跑,奪得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冠軍,刷新世界紀錄時,這家企業瞄準的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具身智能創新策源地和應用示范高地。
…………
北京,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正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向著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穩步邁進。在這里,創新已經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強大引擎,讓這座城市煥發出勃勃生機。
《光明日報》(2025年06月18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