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劉橋鎮西楊村:良田錦繡美如畫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村看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一場春雨過后,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劉橋鎮西楊村的田地里麥苗翠綠、長勢喜人。村民潘秀英來到自家麥田,俯身查看墑情。“苗情分蘗不錯,看這長勢,估計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種了十幾畝小麥,可算起來,潘秀英今年還沒下過田。那,綠油油的麥苗從哪里來?
“靠村里領辦的年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播種澆水施肥都交給他們。”潘秀英說。
作為由村黨支部領辦創辦的一家集種植、烘干、收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西楊村年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可提供糧食生產全流程社會化服務,主要服務周邊大中小種糧農戶。“村里3000多畝地全都是合作社在管理,有能力的村民外出務工,一個人賺兩份錢。”西楊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負責人李化莊表示。
齊河縣是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全縣糧田面積在1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常年保持在22億斤以上。2022年率先實現20萬畝全國最大面積集中連片“噸半糧”生產能力,2023年“噸半糧”產能面積達到45萬畝。
西楊村地處齊河縣“噸半糧”產能核心區內,擁有肥沃的土地。然而,前些年西楊村是全縣有名的經濟薄弱村,“窮窩”一度成為這個村的代名詞。“全村1000多口人,守著人均2畝多的耕地,種植管理跟不上,種糧收益少,大部分村民選擇進城務工,村集體收入也基本‘空殼’。”李化莊說,他上任村黨支部書記之初,村集體欠下8萬多塊錢的債務。
怎樣因地制宜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是當時李化莊最掛念的事。經過交流學習和調研,在地里摸爬滾打多年的他,認準一條增收路:“規模出效益,合作起來,才能干好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劃算的事兒。”
2013年,李化莊牽頭成立年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5名村干部、15個黨員戶帶頭入社,流轉整合土地500畝,由合作社統一管理經營,標準化種地,抱團發展。年底一算賬,這500畝地比上一年多賺了近10萬元。
利潤從何而來?李化莊答得干脆:“向土地規模化經營要效益。”他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合作社實行統一良種供應、統一肥料、統一藥物防治、統一澆水灌溉、統一深松深翻、統一收割服務等“八個統一”管理經營,實現節本增產提效。
“拿化肥來說,我們聯系專家實施免費測土配方,并且直接與化肥生產企業對接,由企業按照配方統一生產供應,每袋有機肥比市場價格降低50%。綜合算下來,僅生產成本一項就節約了5萬元左右。”李化莊說,合作社還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小麥減損率由原來的5%降到2%,玉米減損率由原來的6%降到3%,大幅降低了一家一戶“單打獨斗”造成的機械效率損失。
良好的效益打消了村民顧慮。第二年,全村耕地全部入社,320戶村民全部成為社員。
“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這不,去年收成不錯,我家種地掙了1萬多元。”西楊村村民李友寶選擇了“帶地入社”,將自家承包的6畝多耕地入股合作社。“現在除了偶爾到田邊去看看水肥情況,平時我也做水電安裝零活,種田打工兩不誤。”
糧田里還能長什么?合作社不斷挖潛,探索出“村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與齊河綠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簽訂育種合同,將全村3306畝耕地全部建成小麥育種基地。
“公司免費供種,并以高于普通小麥市價0.1元/斤全部回收。同時,公司還以0.04元/斤的價格向合作社支付管理費和運輸費,實現了村民和村集體雙增收。”李化莊說。
越干越有勁頭,越琢磨越有門道。有了成功經驗,合作社又主動與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山東齊力新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合作,借助公司的影響力和資源,為本縣和外縣村莊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據統計,2023年合作社完成社會化服務面積15萬畝,年收入86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24萬元。
腰包越來越鼓,家底越來越厚。2023年,西楊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0年前的9500元增長到29500元,村集體收入達52萬元。西楊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還被評為“省級文明村”“省鄉村振興示范村”。西楊村年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也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集體有了錢,辦事有底氣。近年來,西楊村先后投入22萬元,實施了農田電力灌溉設施建設、文體小廣場建設、村內環境整治工程,購置了音箱、鑼鼓等,組建了廣場舞活動隊、秧歌隊、鑼鼓隊;投資5萬元新建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合作社辦公場地;投資10萬元打造“情滿西楊”幸福食堂,解決村內高齡老人吃飯問題。
“現在這日子,帶勁!”村民潘愛華美滋滋地說。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0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