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項目的“熱保障”
【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瀟
投壺、占位、防守……手持冰壺以合適的力度將其推向營壘中心,冰壺的撞擊聲和場外的吶喊聲此起彼伏;頭戴醒目的頭盔,腳踩冰鞋的運動員們蓄勢待發,發令槍響,蹬冰、擺臂,飛速向前滑行。當前,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冰球冰壺館和短道速滑館正在進行著“十四冬”的比賽。
作為“十四冬”主場館,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承擔著全部冰上項目比賽任務,由速度滑冰館、短道速滑館、冰球冰壺館、媒體中心等部分組成。“不同的比賽場館不僅對冰面要求不同,更對溫度、濕度等環境要求極為嚴格。”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短道速滑館館長于洋說。
“短道速滑館要求溫度控制在9攝氏度左右,冰球比賽時冰球冰壺館的溫度則要達到12攝氏度,而冰球冰壺館的冰球比賽和冰壺比賽溫度要求又不一樣。”“十四冬”供熱保障相關負責人劉志剛告訴記者,2017年建設的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只有一個換熱站,卻至少有四種恒溫控制的需求,場館人員數量、大氣溫度等復雜環境都會對恒溫造成影響。
如何為“十四冬”提供穩定的“熱保障”?劉志剛表示,通過一個多月的研討,最終團隊決定利用大數據的精準分析研發智能控制系統。“團隊做出了一套針對不同溫度需求的智慧控制系統。在各場館增加遠程溫濕度檢測儀,在換熱站安裝智慧供熱恒溫恒濕一體機,軟硬件短期內迅速升級改造完成。”劉志剛說。
智慧控制系統根據室外溫度和室內溫度、濕度的變化,通過云平臺監測、大數據分析、負荷預測、新風數智調節計算,自動調節換熱站供給參數和閥門開度,最終保持場館內溫濕度恒定。比賽內的場館冰面溫度、濕度等各項指標達到國際比賽的參數要求。
“‘十四冬’供熱智慧應急救援系統改變之前人工傳達、調度指揮的方式,利用智慧系統判斷問題、智能分析、發送指令。救援中心警報觸發,應急搶險隊30秒內完成集結出動,20分鐘內到達處置現場。”劉志剛介紹,除了現有的供熱搶險人員,各個工種20余人已全部待命,工器具、應急搶險車輛、應急搶險物資已全部配備齊全。
為提高各項比賽訓練期間的應急保障能力,在換熱站外部安裝了應急移動供熱接口,如遇突發供熱中斷等極端情況,配備的5臺移動應急熱源車可及時與應急移動供熱接口進行連接,持續為換熱站輸送熱能,從而保障各場館的正常供熱。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19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